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由于认识到卫生系统的大部分资源主要花费在疾病的治疗上,这种资源配置不当不仅导致巨额医疗费用负担和低效率,并没有获得好的健康结果;因此,近年许多发达国家的健康目标与卫生改革出现了一个新的导向,日益重视预防保健的作用;并采取优先选择的方式,确保资源优先配置给对人群健康最需要、资源投入最具有成本效果的保健服务.这种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一改革导向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开发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改善人群健康而必不可少的一系列活动,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均等化的内涵与目标、意义与作用及均等化与可及性的关联等进行了阐述;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分阶段推进、提高财政支付能力和人员能力建设等促进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213.
为探讨暴力暴露、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负性自动思维及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选取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共600名大一至大四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暴力暴露问卷、网络攻击行为量表、自动思维问卷及自我控制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暴力暴露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负性自动思维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作用;(2)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低自我控制水平下,暴力暴露能显著的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而在高自我控制水平下,暴力暴露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14.
导航线路和个体认知风格对超文本搜索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考察了导航线路和个体认知风格对主题性问题搜索绩效的影响效应。实验采用 2× 3的被试间设计 ,自变量为导航线路和个体认知风格 ,因变量为被试回答每个相关问题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搜索过程中打开的平均节点数和重复节点数。结果表明 ,导航线路的主效应达到显著的水平 ,而认知风格的主效应和两者的交互作用没有显著性。结论认为 :采用“关键点线路”导航有利于超文本信息的搜索  相似文献   
215.
道德信仰的两重规定及其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必须以信仰为基础 ,道德信仰既是对道德的信仰 ,又是对善的终极追求。两者合为一体 ,统一于道德信仰这一主体的道德意识之中的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反映了人对道德的态度与意愿。这是研究道德信仰应有的理论视点。  相似文献   
216.
场景主旨是指观察者在一次注视场景的过程中所获得知觉和语义信息。近年来, 场景主旨加工研究已经成为视知觉领域的重要内容, 对该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视觉信息加工的机制, 对智能机器视觉的研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场景主旨加工的影响因素、争议性的问题以及场景主旨的神经基础进行评论; 未来可以在场景主旨加工的基本单元、相关的理论解释、层级加工的调节因素、注意的调节作用、时间动力特性和脑功能网络的构建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17.
G. A. Cohen argues that egalitarians should compensate for expensive tastes or for the fact that they are expensive. Ronald Dworkin, by contrast, regards most expensive tastes as unworthy of compensation — only if a person disidentifies with his own such tastes (i.e. wishes he did not have them) is compensation appropriate. Dworkinians appeal, inter alia, to the so‐called ‘first‐person’ or ‘continuity’ test. According to the continuity test, an appropriate standard of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 reflects people's own assessment of their relative standing: Person A can only legitimately demand compensation from person B if he regards himself as worse off, all things considered, than B. The typical bearer of expensive tastes does not regard herself as being worse off than others with less expensive tastes. Hence, in the typical case, pace Cohen, compensation for expensive tastes is inappropriate. The article scrutinizes this rationale for not compensating for expensive tastes. Especially, we try to bolster the continuity test by relating it to Dworkin's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grated and detached values, pointing out that an argument for the continuity test can be built on the assumption that equality has integrated value. In brief, the point is that a metric of equality should be assessed, partly, in virtue of its consequences for related ideals. One of these is the kind of justificatory community promoted by the continuity test. We defend this view against an objection to the effect that equality is a detached value. We conclude that the continuity test constitutes a strong foothold for the resourcist egalitarian reluctance to compensate people for their expensive tastes.  相似文献   
218.
My task in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question of the “place” of moral questions—questions of good and evil—in Christian faith, “faith” here being considered particularly as the content or narrative of belief. The thesis I will argue is that Christianity offers no substantial account or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evil, that in a fundamental way Christianity is not concerned with offering such accounts, and that when the task of supplying accounts of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evil is made central to the content or narrative of Christian faith that faith is made false: it is misunderstood.  相似文献   
219.
从时代语境出发,对制约医患关系的“经济人”假设加以反思。指出“经济人”假设对人“自利”性的强调以悬置伦理道德属性为代价,决定了该假设不适宜作为具有“利他”性质的医患关系的指导价值观。当前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经济人”假设不恰当地泛化应用。最后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220.
《大乘起信论》的主要观点是“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而“一心、二门、三大”在理论上最为重要,四信、五行则主要讲修行实践方面的内容。在“一心、二门、三大”中,“二门”具有核心作用。“一心”要通过“二门”来显现,而“三大”则为“二门”中“心生灭门”所含摄。无“二门”则“一心”无法显现,同时,也就不存在“三大”。所以“二门”在《大乘起信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疏通它们之间的含义和关系也就至为重要。在这里,主要结合《大乘起信论》来分析法藏对于“二门”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