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7篇 |
免费 | 50篇 |
国内免费 | 131篇 |
专业分类
7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当代大学生对竞争认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天津市和广州市53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半开放式问卷,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研究了他们对竞争的认识,并对这种认识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由竞争一词最易联想到“激烈”、“残酷”、“公平或不公平”、“压力或动力”等内容;(2)大学生认为竞争存在的领域从高到低依次是商业与市场经济、就业与工作、比赛与体育运动、学习与考试、国家与社会等;(3)大学生认为竞争是“激烈”、“残酷”、“对抗”等;(4)大学生认为竞争的主要作用是动力、压力和机遇或挑战;(5)大学生对竞争性质的认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选取条件概率(P(Q|P))由低到高的四个命题作为四卡问题中的检验规则,探讨了大学生被试对四张卡片的逻辑证明作用的推断能力及其对解决四卡问题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条件概率的命题之间正确选择P-Q的人数百分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命题的条件概率因素对四卡问题的正确解决没有影响。(2)逻辑分析过程对四卡问题的正确解决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被试不能从整体上思考四张卡片在命题检验中的逻辑作用的缘故。(3)一些被试即使在逻辑分析过程中表现出知道-Q卡片的证伪作用,仍然倾向于选择卡片Q而非-Q,这一现象再次证实了人类思维的非形式逻辑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视觉意识及其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意识的神经机制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过去普遍认为视觉信息加工主要有两条通路: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而新近的研究表明还存在不经过初级视觉皮层(V1区)的第三条通路。高级视觉皮层、V1区和皮层下结构都对意识觉知的产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已有的实验证据表明,意识的产生过程异常复杂,仍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深入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场依存性与独立性认知方式对视动错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认知方式对视动性错觉的影响,对100名男性军校学员进行了棒框测验,15名高分者和15名低分者分别作为场依存组和场独立组。每名被试随机给予一系列视动阶跃刺激(5,10,15,20,30,40,60,80,100,120度/秒),每个刺激持续20秒。记录被试视动错觉出现的潜伏期和错觉模糊量。研究结果表明:1.场依存组被试的错觉潜伏期短于场独立组,它与刺激速度呈幂函数关系,而场独立组潜伏期随刺激速度的增加呈直线下降;2.在5—120度/秒的范围内,两组被试错觉量回归成两条直线,两直线回归系数无显著性差异,而截距差别十分显著。因此,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是视动错觉个体差异性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它对军事飞行员的心理学选拔和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因果信息在不同贝叶斯推理问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问题情境的主效应显著(F(1,122)=16.33,p0.05,η~2=0.120),因果信息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2)=1.161,p=0.283,η~2=0.01),但问题类型和因果信息的交互作用显著(F(1,122)=4.757,p0.05,η~2=0.038)。(2)不同类型的问题上因果信息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在乳癌问题中,增加了因果信息,被试的正确率明显提高(χ~2(1)=6.759,p0.05,V=0.607),而在中彩问题中没有因果信息的推理成绩反而更好(χ~2(1)=1.864,p=0.221,V=0.167)。 相似文献
17.
Xin Hou Timothy A. Allen Dongtao Wei Hui Huang Kangcheng Wang Colin G. DeYoung Jiang Qiu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17,17(5):1018-1027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ersonality trait Agreeableness underlie humans’ ability to interpret social cues and coordinate effectively with others. However,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of the neural basis of Agreeableness have yielded largely inconsistent results. Recent evidence has demonstrated that Agreeablen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orrelated subdimensions. Compassion reflects tendencies toward empathy, sympathy, and concern for others, while Politeness reflects tendencies toward compliance and refraining from agg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The present study seeks to clarify the neural substrates of Agreeableness by examining whether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brain show distinct associations with Compassion and Politeness. Results of a meta-analysis of fMRI studies examining empathy were used to generate hypotheses about the brain regions and networks that underlie trait Compassion. Results of a large-scale structural neuroimaging investigation (N = 275) were largely consistent with the meta-analysis: Compas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y matter volume in the bilate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and anterior insula (AI). Further, these differences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Compassion specifically, as opposed to Politeness, suggesting that these two traits have at least partially distinct neuroanatomical substrates. 相似文献
18.
In our study newborn inf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lists of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words prepared from natural maternal spee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wborns are able to categorically discriminate these sets of words based on a constellation of perceptual cues that distinguish them. This general ability to detect and categorically discriminate sets of word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acoustic and phonological cues may provide a perceptual base that can help older infants bootstrap into the acquisi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9.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治疗师Steven C. Hayes提出。作为基于正念技术的第三代行为治疗理论之一, 该疗法以功能情境主义为哲学基础, 立足于人类认知和语言基本性质的实证研究, 旨在通过平衡接纳与改变来提高心理灵活性。临床研究已证明其在相当广泛的临床问题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在与CBT等传统疗法的对比中展现优势。ACT的临床效果和技术细节可做进一步研究, 该疗法与CBT的融合及其在临床领域之外的应用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限制饮食是为了控制体重, 长期严格地控制进食的倾向。大量研究表明相对于非限制性饮食者,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尤其是高能量或高美味食物线索存在认知偏向。这种偏向是基于一定的脑神经基础的如前额叶背内侧, 小脑等区域。未来研究应设置严格的筛选标准, 运用视觉odd-one-out和学习-再认实验范式, 重视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 开展中国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认知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