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5篇
  33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圈子不仅决定儿童青少年的交往范围和互动质量,而且影响其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本研究从苏州市某初级中学选取768名初一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采用社会认知地图、合作倾向评定量表和公共物品困境实验范式测查了同伴圈子、合作倾向、预期与合作行为,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技术(Two-level HLM)探讨同伴圈子的合作水平对个体合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女生圈子数量最多而规模最小,男女混合圈子规模最大而数量最少;跨地域圈子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2)女生圈子最为稳定,男女混合圈子最不稳定;(3)在混合性别圈子中,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预期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而在单性别圈子中,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行为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结论:初中生同伴圈子在性别上具有同质性,女生圈子多且稳定;第一年单性别和混合性别圈子的合作倾向、预期和行为水平对第二年个体的合作水平产生了不同影响,即不同性别圈子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2.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developmental trends associated with the Deese/Roediger-McDermott false-memory effect, the role of distinctive information in false-memory formation, and participants'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rue and false memories. Children (5- and 7-year-olds) and adults studied lists of semantically associated words. Half of the participants studied words alone, and half studied words accompanied by pictur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s in recall (5-year-olds evinced more false memories than did adults) but not in recognition of critical lures. Distinctive information reduced false memory for all age groups. Younger children provided with distinctive information, and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viewed distinctive information, expressed higher levels of confidence in true than in false memories. Source attribution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between true and false memories.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false memory and memory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3.
覃丽梅  田宝 《心理学探新》2012,(1):82-85,96
该研究在文献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确定智力残疾运动领域成就目标定向的四维结构并编制初测问卷。对400名特奥会运动员进行了施测,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作为运动领域四维目标定向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84.
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动词加工的ERP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9名右利手被试完成词汇判断任务的同时,通过119个头皮电极记录其事件相关电位(ERP),以此来探讨表示身体活动的动词与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之间的加工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00ms时窗,在左半球枕区附近,身体活动动词所诱发的ERP比心理活动动词所诱发的ERP在正走向上更小。在300~400ms(即类似的N400)时窗,动词类型效应出现在中线和左半球的更大的区域上,特别是中央区附近,身体活动动词所诱发的ERP比心理活动动词所诱发的ERP在负走向上更大。语言表征的神经生物学理论可以解释本研究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85.
采用调节聚焦问卷、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对北京市五所学校117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 考察调节聚焦对小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并检验应对方式在调节聚焦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对小学生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预防定向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积极应对和促进定向更相关, 消极应对和预防定向更相关;(3)积极应对在促进定向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 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均在预防定向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
Drawing upon functional theories of attitude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justice literature, the curr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justice likely serve an instrumental function (grounded in self‐interest, rewards maximization, and punishment minimization) as well as a value‐expressive function (grounded in the expression of self‐concept and values). Importantly, these two functions co‐exist and interact to influence supervisors’ justice behavior and the consistency of such behavior via supervisors’ justification for unjust behavior. Findings from a set of experimental and correlational studies confirmed these prediction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upervisors’ value‐expressive function on justice behavior and its consistency were stronger when their instrumental function was lower (vs. higher), and justification for unjust behavior mediated these effects. Also, supplementary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supervisors’ justice behavior positively predicted subordinates’ overall justice perceptions beyond the effect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justice behavior.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87.
罗蓉  邱琴  闵容  胡竹菁 《心理学探新》2011,31(5):409-415,427
类比在认知科学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成分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了类比推理发展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即能力限制说、知识经验说和关系转换说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对类比推理发展研究中涉及的几个焦点问题,如类比推理出现的最早年龄,类比推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类比推理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综合评析。  相似文献   
88.
本文依据《大乘广百论释论》中《破有为相品第七》的有关内容对佛教、数论派和胜论派的因果观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文章认为,胜论派把因果关系理解为要素的结合,数论派把因果关系理解为潜在事物的显现。无论胜论派还是数论派,都认为世间存在常住不变的实体。《大乘广百论释论》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来反驳胜论派和数论派的因果观。佛教认为,没有独立、恒常的实体,这是因果律得以成立的前提;所谓的因果联系就是一切无常变化、互相依存的有为法相互联结的条理而已。  相似文献   
89.
目的:调查并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特点。方法:从湖南某大学随机抽取320名大学生,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EOM-EIS-II量表作为测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工具。结果:(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性别、独生和非独生、城乡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一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同一性状态得分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总体获得、总体延缓、总体早闭、意识早闭、人际早闭、人际延缓和人际获得7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90.
历史唯物主义的修辞研究,不在于思考文饰性的或表演性的修辞要素,而在于思考行事性的修辞要素。这种要素在于教人、娱人并感人,从而诱发行动,包括历史性的行动。以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三要素人格(作者)-道理(文本)-情感(受众)为参照,历史唯物主义的修辞问题根本在于马克思太过强调道理这一要素,把人格和受众困于这一要素中,以致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写作(解释世界)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行动(改变世界)转化的时刻,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不得不寻求修辞上的转换,以激发现实的社会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后续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势必发生——实际上根本无法避免——难以规范的各种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