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02篇
  10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仪表数量与信号间隔时距对监视作业效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信号察觉反应时与信号误报率作指标 ,对监视作业中监视仪表数量与信号间隔时距对监视作业效绩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监视作业的效绩会随仪表增多和信号间隔时距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当监视仪表达到 8个时 ,监视作业的效绩会因负荷过重而明显下降。信号出现间隔时距增长时 ,会因警戒水平下降使监视仪表作业的效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32.
朱耀平 《现代哲学》2020,(1):97-104
胡塞尔的后期判断理论主要是指他于20世纪20年代在弗莱堡大学开设的一系列逻辑学讲座所包含的判断理论。在此之前,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其判断理论的主要论题是判断与表象的关系。他不同意布伦塔诺把判断看成包含表象行为的意识行为,认为表象只是判断行为的一个抽象成分。胡塞尔后期判断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谓词)判断与"(前谓词)经验"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前谓词经验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包含着难以察觉的、容易被忽略的"自我活动",因此不能根据接受性与自发性来区分经验与判断,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在这一点上,它与判断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向前谓词经验的发生学回溯并不意味着把关于个别对象的感性直观作为最后的根基。一切经验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判断都预设了一个由被动的世界存在信念建立起来的地基。这个"世界存在信念"不但不是我的判断行为的结果,反而是一切判断活动及作为其基础的"经验"得以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233.
CTT与IRT方法对人格测验结果处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说明使用经典测量理论(CTT)方法和项目反应理论(IRT)方法计算出的人格测验结果的差异,本研究使用IRT和CTT这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出模拟人格测验和实际人格测验的测验结果,并对此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测验结果之间平均有0.11个标准差以上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时,IRT方法比CTT方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34.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徐富明  朱从书  邵来成 《心理科学》2005,28(5):1240-1242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职业压力应对策略、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用教师工作倦怠问卷、职业压力应对策略调查表、教学效能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76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职业压力应对策略、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教师的主动应对、被动应对、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分别对教师的整体工作倦怠感及其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35.
近年来,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问题的讨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宗教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样认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执政党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对这一涉及宗教工作的重要理论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236.
采用调节聚焦问卷、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对北京市五所学校117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 考察调节聚焦对小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并检验应对方式在调节聚焦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对小学生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预防定向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积极应对和促进定向更相关, 消极应对和预防定向更相关;(3)积极应对在促进定向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 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均在预防定向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7.
云南梁河阿昌族原始宗教中的巫蛊信仰主要表现为“放歹”、“披拍鬼”和“扑死鬼”等几类。对于阿昌族来说,“歹”似乎是村寨不可缺少的东西,它会保佑村寨的平安,哪个寨子没有“歹”的话就不会兴旺发达,而对“披拍鬼”和“扑死鬼”的信仰则主要受到了傣族的影响。阿昌族人家平日里不敢和会巫蛊的人进行交往,婚配对象的选择更是要排除巫蛊人家的子女。为了减轻或破除巫蛊对村民们造成的侵害,梁河阿昌族民间普遍存在着“送歹”、“送披拍鬼”、“割歹”、“撵歹”等独特的化解巫蛊祸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8.
本文尝试概述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形成背景,归纳其主要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文章认为,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曾是西方对华传教工作的副产品,也是华侨华人在海外落地生根,社会现代化、价值多元化的结果。东南亚地区种族复杂,宗教多元。在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交荡中,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呈现出与其它地区华人基督教相异的特点。当前,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影响日增,但难以成为华人社会的主流文化,华文文化、华人佛教和伊斯兰教复兴力量则是影响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9.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velop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CERQ-C) and to examine it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in a sample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was translated and back-translated prior to its administration to 791 participants recruited from two universities in Changsha, Hunan (China). Internal consistency, test–retest reliability, inter-scale reliability, and factorial validity were analysed. The CERQ-C exhibited: (1) moderate internal consistency (Cronbach's α=.83); (2) a mean 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79; (3) a mean inter-item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 and (4) moderat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64).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supported the original CERQ nine-factor model. Finally, with respect to criterion validity, several CERQ-C subscales were uniquely associated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相似文献   
240.
Drawing upon functional theories of attitude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justice literature, the curr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justice likely serve an instrumental function (grounded in self‐interest, rewards maximization, and punishment minimization) as well as a value‐expressive function (grounded in the expression of self‐concept and values). Importantly, these two functions co‐exist and interact to influence supervisors’ justice behavior and the consistency of such behavior via supervisors’ justification for unjust behavior. Findings from a set of experimental and correlational studies confirmed these prediction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upervisors’ value‐expressive function on justice behavior and its consistency were stronger when their instrumental function was lower (vs. higher), and justification for unjust behavior mediated these effects. Also, supplementary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supervisors’ justice behavior positively predicted subordinates’ overall justice perceptions beyond the effect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justice behavior.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