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大学生A型行为类型及其学业情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型行为类型量表和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对21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大学生中A型行为者(A和A^-)约占25%。大学生的学业情绪以正性情绪为主,A型行为者的比例和学业情绪的得分在性别、年级、专业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不同行为类型者学业情绪的特点:B型者(B或B^-)的羞愧、气愤、厌烦、焦虑、自豪、希望、愉快情绪均明显低于A型者(A或A^-);B型者(B或B^-)的羞愧、气愤情绪明显低于极端中间型者;TH得分高者负性情绪多而不能放松;CH得分高的学生既有羞愧和气愤,又有自豪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2.
民族认同是一个终生动态发展的过程。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影响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亲社会行为等紧密相关。本研究选取1328名11~20岁的青少年为被试,探求青少年民族认同(包括对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发现20岁是青少年认同的关键时期,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等对民族认同有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3.
抑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返回抑制能力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琴  冯正直 《心理学报》2009,41(12):1175-1188
探讨抑郁对情绪面孔返回抑制能力的影响。以贝克抑郁量表、自评抑郁量表、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了正常对照组、抑郁康复组和抑郁患者组各17名被试进行了真人情绪面孔线索-靶子任务的行为学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ERP)实验。在线索靶子范式中, 靶子在线索消失后出现, 被试对靶子的位置作出反应。行为学实验显示线索靶子间隔时间(stimulus onset asynchronies, SOA)为14ms时, 正常对照组对中性面孔有返回抑制效应, 抑郁康复组对所有面孔均存在返回抑制效应, 患者组对愤怒、悲伤面孔和中性面孔存在返回抑制效应; SOA为250ms时三组被试均对悲伤面孔存在返回抑制能力不足, 以患者组最突出, 康复组对高兴面孔存在返回抑制能力不足; SOA为750ms时正常组对悲伤面孔存在返回抑制效应, 康复组对高兴和悲伤面孔存在返回抑制能力不足, 患者组对悲伤面孔存在返回抑制能力不足, 对愤怒面孔存在返回抑制效应。在SOA为750ms的条件下, ERP波形特点为正常组对高兴面孔线索P3波幅大于其他组, 对高兴面孔无效提示P1波幅小于其他面孔, 对悲伤面孔有效提示P1波幅小于高兴面孔, 对高兴面孔有效提示P3波幅大于患者组, 对悲伤面孔无效提示P3波幅大于其他组; 康复组对悲伤面孔线索P3波幅大于其他面孔, 对高兴面孔有效提示P3波幅大于患者组, 对悲伤面孔无效提示P3波幅小于正常组; 患者组对悲伤面孔线索P1波幅大于其他组、P3波幅大于其他面孔, 对悲伤面孔无效提示P3波幅小于正常组, 高兴面孔有效提示P3波幅小于其他组。提示抑郁患者对负性刺激有返回抑制能力不足, 这种对负性刺激抑制能力的缺失导致抑郁个体难以抗拒负性事件的干扰而受到不良情绪状态的困扰, 所以他们可能更多的体验到抑郁情绪, 并致使抑郁持续和发展。而抑郁康复个体对高兴、悲伤面孔均有返回抑制能力不足, 这让康复个体能同时感受到正、负性刺激, 从而能保持一种认知和情绪上特定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4.
Desirée B. Qin 《Sex roles》2009,60(7-8):467-481
Drawing on 5-year longitudinal interview data on 72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in the U.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 How does Chinese immigrant fathers’ and mothers’ adaptation after migration influence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ir children? Guided by grounded theory, data analyses show that parental adaptation difficulty, particularly among fathers, influences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esence in their children’s lives. This, combined with parents’ exceedingly high academic expectations, could result in estranged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 families. This paper also illustrates how parental efforts to be good providers for their children and children’s hope for parents as a source of emotional support can lead to parent–child alienation in immigrant families.  相似文献   
145.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oles of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vulnerability as predictors of health compromising behaviors in a multiethnic sample of 1690 emerging adult college students (mean age = 19.8, range 18–25 years) from nine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Arnett Sensation Seeking Inventory and the Adolescent Invulnerability Scale; and reported how often they had participated in a set of health compromising risk behaviors (i.e., substance use, impaired driving, and sexual behaviors) in the 30 days prior to assessment. Sensation seeking and danger invulnerability scores were moderately correlated (r = .30). Findings from a series of multivariate Poisson regression analyses suggest that when considered simultaneously as predictors, sensation seeking appears to be a general risk factor associated with engagement in a variety of risk behaviors, whereas danger invulnerability is primarily a factor in those risk behaviors that are less common among peers (e.g., hard drug use, casual sex, and 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  相似文献   
146.
编制了“小学1~4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测验”,该测验有文字、数字、图形三种测试材料,包括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认知、类比推理、抽象概括6个分测验。793名1~4年级小学生参加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测验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信度和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7.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冯廷勇  苏缇  胡兴旺  李红 《心理学报》2006,38(5):762-769
对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并编制一套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测验。对四类院校918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等5个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5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测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48.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人的眼动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其间的奥妙。众多研究表明,睡眠时的快速眼动(RapidEyeMovements,REM)及其周期对记忆的形成与巩固有重要作用。在清醒状态下,人的眼动就是为了获得视觉信息,如果涉及记忆任务,这就是编码阶段的具体行动。另外,问题解决过程也有眼动参与。总体看来,眼动和记忆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适当的眼动训练或许能够提高记忆成绩。  相似文献   
149.
初级军官心理选拔的预测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建立院校学员胜任特征及初级军官评价模型,探讨初级军官心理选拔检测系统的预测性。方法:某军校340名男性本科学员入校时完成初级军官心理选拔检测,毕业前进行院校胜任特征评价,对162名学员毕业后1~5年进行部队工作表现追踪评价。结果:中国MBTI-G人格类型测验对院校学员管理能力、影响力、约束力、口头表达、军人气质、人际关系等有较好的预测性,预测符合率72.13%;中国军人明尼苏达个性调查表6项精神障碍维度对情绪稳定性有较好的预测,预测符合率71.90%;院校学员一般能力倾向测验对学业成绩、文字表达、口头表达、人际关系和决策能力等胜任特征也有一定的预测性,预测符合率66.70%;三项测验院校胜任特征总预测符合率达81.70%,部队胜任特征总预测符合率76~87%。结论:为我军初级军官心理选拔提供了实用工具,为提高心理选拔预测准确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0.
卢英俊  秦金亮 《心理科学》2007,30(2):495-497
自传记忆是关于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它有悖于Ehbinghaus的记忆研究传统。在国外.90年代以来自传记忆研究已成为继内隐记忆研究后.记忆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自传记忆加工机制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对自传记忆研究的核心领域。本文主要评析了自传记忆的知识表征.自传记忆提取机制的研究进展。目前已有的研究结论是:(1)自传记忆是以个人生活片段知识、一般事件知识和具体事件知识三种方式表征的;(2)自传记忆的提取方式主要通过生成提取和直接提取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