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李琦  罗劲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572-1582
本研究在没有真实伤害的情况下研究重大损失情绪及相应的脑机制。通过一系列行为和脑成像实验, 研究者们摸索出了可靠诱发重大损失情绪的范式, 并从对比效应和金钱补偿角度初步探讨了缓解这种情绪的方法。研究发现, 由于自我防御机制的存在, 抑制了被迫接受条件下重大损失情绪的唤起, 但却成功唤起了被迫选择条件下重大损失的情绪。此外, 研究还发现, 金钱补偿和对比效应都是缓解重大损失情绪的有效策略。本研究不仅有利于认识重大损失情绪的信息加工机制, 而且也为涉及重大损失情绪的心理咨询和保险理赔制度等提供了行为和脑成像证据。  相似文献   
802.
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适用性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以抑郁的绝望理论和最弱联结假设为基础,采用纵向追踪研究设计,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考察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的适用情况。结果表明:1、应激事件水平能预测抑郁症状的程度,并且在较大年龄儿童中具有更强的预测性; 2、虽然研究结果的统计显著性不支持以最弱联结假设为认知依据的绝望理论,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应了该理论的适用性;3、个体认知归因方式可能在儿童阶段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803.
从中国情绪面孔系统和现代汉语情感词系统中分别选取两种情绪效价的表情面孔(愉快、悲伤)和情绪词(积极、消极),运用词—面孔范式,以6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情绪效价冲突效应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面孔的情绪类型主效应显著,悲伤面孔反应时长于愉快面孔;(2)词和面孔的情绪效价冲突性主效应显著,情绪效价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短于情绪效价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3)表情面孔的情绪类型、词和面孔情绪效价的冲突性、被试性别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女性在词和面孔情绪效价不一致条件下对悲伤表情的判别反应时短于男性。  相似文献   
804.
碳氢共价键结构式正误样例组合的学习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德志  张奇 《心理科学》2011,34(2):386-392
为考察错误样例在样例组合学习中的作用,以烃类物质碳氢共价键结构式为实验材料,以高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对正确和错误样例组合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正、误样例组合的学习成绩显著优于正确样例组合的学习成绩。在正、误样例组合的学习中,正、误样例数量相等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数量不等的学习成绩;“对比”呈现正、误样例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分块”呈现正、误样例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805.
In order to develop normative data of a battery of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 in the mainland Chinese population, we examined the performance of 15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 in 465 healthy subjects (231 males and 234 females)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The years of education were ranged between 1 and 23 years, and ages were ranged between 16 and 75 years old. The 15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 cover five domains of neurocognitive functions including attention and speed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mory and learning, verbal function, visual constructive abilities, and executive function. We also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gender, ag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expecte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age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affecting performance in these test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as the strongest predictive effect on all tests, while the majority of tests selected in this study are also affected by age at examination to varying degrees. The presented normative data will be useful for future studies in related clinical research, and be of value in transcultural neuropsycholog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806.
Using a cue-target paradigm, w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orienting in cross-modal attention. A peripheral (exogenous) cue was presented after a central (endogenous) cue with a variable time interval. The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cues were presented in one sensory modality (auditory in Experiment 1 and visual in Experiment 2) whereas the target was presented in another modality. Both experim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 endogenous cuing effect (longer reaction times in the invalid condition than in the valid condition). However, exogenous cuing produced a facilitatory effect in both experiments in response to the target when endogenous cuing was valid, but it elicited a facilitatory effect in Experiment 1 and an inhibitory effect in Experiment 2 when endogenous cuing was invalid.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cuing can co-operate in orienting attention to the crossmodal target. Moreo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orienting of attention is modulated by the modality between the cue and the target.  相似文献   
807.
808.
段婧  刘永芳  何琪 《心理学报》2012,44(3):369-376
采用IAT技术测查被试的内隐自尊, 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 综合探讨了内隐自尊水平、任务得失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收益框架下, 被试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 而在损失框架下, 为自我和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2)与为自我决策相比, 低内隐自尊者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 而高内隐自尊者为自我和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3)内隐自尊水平与任务框架的交互作用及内隐自尊水平、任务框架和决策者角色之间的三级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依据相关的理论和发现对这种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09.
张丽  陈雪梅  王琦  李红 《心理学报》2012,44(10):1309-1317
目前SNARC效应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较少有研究考察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研究以127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奇偶判断任务、Go/No-go任务以及合作情境下的Go/No-go任务依次展开了三个研究,拟揭示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实验一要求被试双手完成奇偶判断任务,结果出现了经典的SNARC效应.实验二要求被试完成Go/No-go任务,并让被试单手(左手或右手)对奇数或偶数进行反应,结果SNARC效应没有出现,这表明认知主体的身体形式对SNARC效应产生了影响.实验三要求被试合作完成Go/No-go任务,该实验按照被试所坐的位置(左边和右边)和反应手(左手和右手),设计了四个条件,结果只有身体位置和反应手完全一致时出现了 SNARC 效应.以上结果一方面表明了具身认知观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扩展了以往对SNARC效应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810.
姚大志 《哲学研究》2012,(5):99-105,129
<正>我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一文(下引仅注页码),表达了关于分配正义问题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分配正义的原则。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如下:首先,一种分配只有得到弱势群体的同意,它才能是正义的;其次,分配正义的原则应该把弱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