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该研究采用531名中国汉族健康大学生为被试,综合考察了5-HTTLPR(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区)基因型、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间交互作用与面孔表情识别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面孔表情识别上有显著的主效应。总体来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和女性的被试具有较好的面孔表情识别能力。5-HTTLPR基因型、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它们在面孔表情识别上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也显著。该三因素交互作用主要是源于,在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背景下,女性携带有5-HTTLPR长片段等位基因比短片段纯合子表现出稍差的面孔表情识别能力。该结果体现了基因与环境多因素交互作用对面孔表情识别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02.
齐星亮  陈巍 《心理科学》2013,36(5):1261-1266
共情-系统化(Empathizing–Systemizing, E-S)理论是自闭症研究领域中的新兴理论,是对“心盲”理论的扩展。该理论认为自闭症个体的共情缺损,系统化无损甚至超常,并用这两个心理机制全面地解释了自闭症的社交障碍和沟通障碍两种社会性特征以及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和能力孤岛三种非社会性特征。文章概述了共情-系统化理论的形成过程、证据以及该理论与其它重要理论的关系,并就共情和系统化的关系、共情和系统化的生理基础以及共情-系统化理论对自闭症治疗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503.
通过要求被试分别在近处空间和远处空间完成空间参照框架的判断任务, 考察了听障和听力正常人群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相对于听力正常人群, 听障人群完成自我参照框架判断任务的反应时更长, 而在完成环境参照框架判断任务无显著差异; (2)听障人群和听力正常人群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交互作用呈现出相反模式。研究表明, 听障人群在听力功能受损后, 其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也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04.
高淇  刘希平 《心理科学》2016,39(4):820-826
采用隐蔽翻译启动范式的词汇决定任务,研究了三类中韩同形词的词汇表征,被试为30名熟练中韩双语者,以翻译方向和词汇类型为自变量。发现中韩双语间存在不对称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这种不对称性与同形词类型有关;语义的启动效应大于语音的启动效应。说明完全和部分同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共享的,异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分离的;中韩双语同形词的词汇表征为双重心理词典模型。研究结果支持了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505.
内隐序列学习意识理论有二分和渐进两种观点。意识的主观和客观行为测量来源于二分理论, 其研究却产生了渐进理论; 电生理和脑成像测量则存在严重的二分偏向。影响意识的三因素--反应刺激间隔(RSI)、人格开放性和新异刺激都是意识产生的原因, 其有关研究各自支持或反对两种意识理论, 进一步探索可能孕育出新的意识理论。鉴于二分理论无法解释中间意识, 反之渐进理论无法解释意识与无意识的脑区分离, 本文提出双系统渐进理论或可统合两者, 且可能促使大脑网络技术探索意识产生机制的多样性和竞争性等新研究的产生。此外, 所有测量方式的敏感性等级尚待确定, 影响意识三因素的交互作用也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506.
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是指较静态面孔表情而言, 个体在识别动态的面孔表情时表现出较好的识别能力。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涉及增强的构形加工、补偿角色和面孔模仿能力。此外, 该优势效应的神经网络则由核心的神经网络和扩展的神经网络组成, 前者主要负责早期的知觉编码和刺激的运动加工, 而后者与个体的面孔模仿能力、刺激的动态表征等有关。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完善延伸的神经网络、拓展其心理机制; 开展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的发展性研究; 考察面孔表情的刚性运动特征; 注重在虚拟现实环境下研究动态面孔表情的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507.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Choking"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桂英  许百华  许琦 《心理科学》2008,31(3):528-531
Choking现象是指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本研究以28名专业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为对象,设置高压和低压两种实验条件,采用被试内平衡实验设计方法,揭示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Choking现象产生的心理机制.研究表明:(1)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公众自我意识、竞赛特质焦虑和积极应对方式能有效解释37.5%的Choking指数变异,公众自我意识对Choking指数有显著的回归效应(β=0.41);(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竞赛特质焦虑、自我意识、应对方式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08.
进化心理学家以进化论为基础,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心灵。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的缺陷,即无法直接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对复杂的系统进行研究难度很大,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修补该问题。有性Penna模型能反映有性生殖种群的进化特点,能反映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通过该模型来模拟人类进化历程,则可以检验某一心理机制是否是适应的,它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有力工具。本文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用有性Penna模型对进化心理学关于进化轨迹的假设进行验证的构想,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用该模型进行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09.
Emotion is widely agreed to have two dimensions, valence and arousal.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effect of emotion on conflict adaptation by considering both of these, which could have dissociate influenc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fill the gap as to whether emotional valence and arousal would exert dissociable influence on conflict adaptation. In the experiments, we included positive, neutral, and negative conditions, with comparable arousal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dition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ditions have higher arousal than neutral ones. In Experiment 1, by using a two-colour-word Flanker task, we found that conflict adaptation was enhanced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exts compared to a neutral context. Furthermore, this effect still existed when controlling stimulus–response repetitions in Experiment 2, which used a four-colour-word Flanker task. The findings suggest emotional arousal enhances conflict adaptation, regardless of emotional valence. Thus, future studies should consider emotional arousal when studying the effect of emotion on conflict adaptation. Moreover, the unique role of the emotional context in conflict-driven cognitive control is emphasised.  相似文献   
510.
研究探讨网络与现实人际关系质量的差异。实验一考察匿名下被试在网络与现实中自我表露水平;实验二考察被试在网络和现实情境中对他人人格品质的评价;实验三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探讨被试对网络维持不同亲疏关系的态度。结果:(1)匿名下被试在现实中更多表露自我;(2)被试对现实他人的品质有更积极的评价,同时交友意愿更强;(3)无论亲疏关系,被试对网络维持人际关系持否定态度。结论:现实人际关系质量优于网络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