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21.
在心理咨询中,会遇到很多"老好人"来访者,这些老好人因不会拒绝别人而有苦难言。为更好地解决"老好人"式来访者的心理困惑,作者在交互分析理论的"人间游戏"基础上,发展并诠释了一个新的游戏——"老好人游戏"。通过对这一游戏模式的剖析,帮助咨询师充分了解"老好人"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内心状态,对症咨询,真正实现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2.
表演式学习──表演理论对“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剧作家、表演理论的创始人弗雷德·纽曼(FredNewman)及其同事致力于在实践中发展维果茨基的理论,从表演的维度探讨了zpd的概念,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了表演式学习的概念,以区别于在当今社会大行其道的工具性学习,即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学习。表演理论通过对工具性学习的消极影响的批判及对表演式学习的倡导,在人的教育和发展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23.
张智勇  王垒  漆鸣 《心理学报》1998,31(1):85-92
根据王登峰等人收集的中文人格词表,本研究用定距抽取的方式构造了一个包含244个人格特质词的自我评定检核表。601名中国大学生参加了自我评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七因素模式能较好地体现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中国大学生自我描述维度由七个因素钩:(1)负价一:虚伪浮夸,(2)正价:严谨负责,(3)负价二:浅薄无能,(4)内向负情绪:多悉善感。(5)外同正情绪:热情可爱,(6)外向负情绪:暴躁易怒,(7  相似文献   
124.
张奇  张庆翔  张笑笑  高超 《心理学报》2023,55(1):117-128
为了避免多重变异样例学习和采用题海战术,并能促进规则样例学习的远迁移问题解决,开创出原样例学习后对原型规则做出变型推理的学习方法,以算术应用题的解题样例为原样例学习材料进行了4项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四年级小学生运用该方法可有效促进远迁移问题的解决;其变型推理能力存在数学成绩等级差异;提供问题情境和推理提示能提高部分学生规则变型推理成绩和远迁移测验成绩。实验结果证明,规则变型推理是促进远迁移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5.
不同情境下临场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对学习结果的中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儒德  陈琦 《心理学报》2000,32(2):197-202
探讨在两种学习目标(大致浏览与全面掌握)与两种时间压力(无时间限制提示与有时间限制提示)的情境下,60名被试的临场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水平对两种学习结果(选择题测验与作文)的中介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境下,无论学习目标高低或时间压力大小,被试的选择题测验成绩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作文成绩均存在显著差异;被试的临场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存在显著差异;被试的部分临场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对学习结果具有中介影响。  相似文献   
126.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6‐month‐old infants extrapolate object motion on linear paths when they act predictively on fully visible moving objects but not when they observe partly occluded moving objects. The present research probed whether differences in the tasks presented to infants or in the visibility of the objects account for these findings, by investigating infants’ predictive head tracking of a visible object that moves behind a small occluder. Six‐month‐old inf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an object that moved repeatedly on linear or nonlinear paths, with an occluder covering the place where all the paths intersected. The first time infants viewed an object’s motion, their head movements did not anticipate either linear or nonlinear motion, but they quickly learned to anticipate linear motion on successive trials. Infants also learned to anticipate nonlinear motion, but this learning was slower and less consistent. Learning in all cases concerned the trajectory of the object, not the specific locations at which the object appeare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fants form object representations that are weakly biased toward inertial motion and that are influenced by learning. The findings accord with the thesis that a single system of representation underlies both predictive action and perception of object motion, and that occlusion reduces the precision of object representations.  相似文献   
127.
近年来,社会上许多研究科学无神论的专家学者对当前我国社会中无神论教育宣传的现状,以及比较普遍地存在的信仰缺失,而各种有神论却呈流行趋势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一些认识、思考和建议,对我们进一步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8.
内生动力是世代贫困个体得以脱贫的核心心理资源。当前, 对脱贫的内生动力仍然缺乏系统性的解释框架。文章以脱贫的内生动力为切入点, 基于内生和外生融合性视角, 采用基于深度访谈的扎根理论方法, 运用强度抽样的策略, 以海南岛某深度贫困村的成功脱贫个体(7人)、世代贫困个体(10人)及扶贫干部(4人)为研究对象, 构建出世代贫困家庭的整体内生动力资源枯竭模型。研究表明:1)以消极的价值观、消极的自我观和被动脱贫的行为倾向为主体的“三因素洋葱模型”是世代贫困个体的消极内在驱动力; 2)作为社会心理动力的控制感缺失是引致世代贫困个体内生动力匮乏的重要诱因, 而贫困个体缺少市场理性及扶贫的运动式治理可能是导致控制感缺失的外部肇因; 3)家长亲职能力在家庭内部建设能力培植子代内生动力的过程中起着中间作用, 即家庭内部建设能力可促进家长亲职能力的提高, 进而激发子代脱贫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9.
Social exclusion is widespread in our modern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marketing, consumers who are excluded will choose specific products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exclusion. This research examined the effect of social exclusion on consumer preferences. Three experiment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test whether consumers experiencing social exclusion would choose specific kinds of purchases.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 studies provided convergent support for the notion that consumers who feel socially excluded exhibit a preference for experiential purchases over material purchases. It therefore appears that experiential purchases can more effectively compensate for the relational needs caused by social exclusion. The effect was stronger for socially excluded individuals exhibiting more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than for those exhibiting a more 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cial impact is an antecedent of experiential purchases, and they shed light on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相似文献   
130.
张淑婷  齐星亮 《心理科学》2020,(6):1432-1437
下班后从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减少工作应激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家庭作为劳动者下班后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中的压力因素可能影响劳动者的解脱结果。本研究以 215 名幼儿教师为被试,考察家庭压力影响心理解脱结果的机制。结果发现,高家庭压力会削弱心理解脱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该结果支持资源保持理论和付出-恢复模型,提示在工作应激相关的职业健康保护中应注意家庭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