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3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医患关系表现得相当复杂,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和实践上的探索.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介入医患危机,将成为解决医患关系的"柔性支架",对缓解医患危机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2.
关系取向是分析和界定中国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医行为具有关系取向的特质,即"关系就医"取向.分析患者的关系取向表现和医生对关系就医现象的接受度,并对医惠双方的社会属性和关系就医取向进行了相关分析.传统文化影响和医患双方的需求是关系就医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3.
为分析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术后长期的临床疗效,我们收集了2004年5月~2008年5月589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实施完全性血运重建(CRV)461例(7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IRV)128例(21.7%),对比分析两组病例PCI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结果.结果显示IRV组患者中完全闭塞病变、3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均高于CRV组(P<0.01);CRV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IRV组(94.8%vs 87.5%,P<0.05).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能够获得更好的长期临床疗效论.  相似文献   
964.
利用树突状细胞瘤苗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特异杀伤能力,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热点.根据肿瘤免疫编辑理论,肿瘤免疫可分为清除、平衡和逃逸3个阶段.应用该理论阐述应用树突状细胞个体化治疗肿瘤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5.
近40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新发传染病陆续出现,再发传染病在某些地区"死灰复燃",并且呈现出不同以往传染病的新特点,如病原体的变异、人兽共患性、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等,加之传媒的"双刃剑"作用,共同造成了新发与复燃传染病的种种不确定性。因此,正确认识和积极防治新发与复燃传染病已成为新世纪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当前世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66.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近年来已得到心血管科医生的广泛关注,但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对于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如抗生素、精神类药物等,在发挥他们相应的药理效应同时,可引起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甚至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其致心律失常效应往往没有引起关注,强化非心脏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意识,了解其可能的机制及促发因素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67.
Many human interactions involve pieces of information being passed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raising the question of how this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affected by the cognitive capacities of the agents involved. Bartlett (1932)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memory biases on the “serial rep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in which one person’s reconstruction of a stimulus from memory becomes the stimulus seen by the next person. These experiments were done using relatively uncontrolled stimuli, but suggested that serial reproduction could transform information in a way that reflected the biases inherent in memory. We formally analyze serial reproduction using a Bayesian model of reconstruction from memory, giving a general result characterizing the effect of memory biases 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e then test the predictions of this account in four experiments using simple one-dimensional stimuli. Our results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for the idea that serial reproduction reflects memory biases.  相似文献   
968.
Huang  Jing  Yuan  Ying  Wetter  David 《Psychometrika》2019,84(1):1-18

Traditional mediation analysis assumes that a study population is homogeneous and the mediation effect is constant over time, which may not hold in some applications. Motivated by smoking cessation data, we propose a latent class dynamic mediation model that explicitly accounts for the fact that the study population may consist of different subgroups and the mediation effect may vary over time. We use a proportional odds model to accommodate the subject heterogeneities and identify latent subgroups. Conditional on the subgroups, we employ a Bayesian hierarchical nonparametric time-varying coefficient model to capture the time-varying mediation process, while allowing each subgroup to have its individual dynamic mediation process. A simulation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good performance in estimating the mediation effect. We illustrate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by applying it to analyze smoking cessation data.

  相似文献   
969.
I shall show that the main argument forms of Wittgenstein's Tractatus and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are Modus Tollens. I shall then argue that the main arguments of both books beg the question by addressing only one sub‐argument in each, although it is still in controversy whether begging the question is a genuine fallacy.  相似文献   
970.
王静  霍涌泉  宋佩佩  张心怡  杨双娇  柏洋 《心理学报》2019,51(11):1281-1290
心理建设思想是孙中山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 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思想在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 做了较多研究, 而从心理学视角的探索还较少。孙中山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对社会政治的巨大作用, 强调心理建设对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心理建设在他的革命与建国方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命题, 强调了科学认知的艰难和重要性, 体现了孙中山独特的知行观。突出了心理建设在革命与建设中的核心价值和引领作用, 主张心理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相联系。在当今时代中, 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思想依旧熠熠生辉, 他的奋斗精神、思路与方法已经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