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75篇
  8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病隐匿、病死率较高,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曾为此做出了贡献。近年又发现了许多新的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其中有的已进入临床应用,还将有更多标志物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和复发监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2.
为分析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术后长期的临床疗效,我们收集了2004年5月~2008年5月589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实施完全性血运重建(CRV)461例(7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IRV)128例(21.7%),对比分析两组病例PCI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结果。结果显示IRV组患者中完全闭塞病变、3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均高于CRV组(P0.01);CRV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IRV组(94.8%vs87.5%,P0.05)。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能够获得更好的长期临床疗效论。  相似文献   
53.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Peripheral Blood CD34-positive mononuclear cells,MN...  相似文献   
54.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存在着病和证的两种演变,相对于病而言,证有着更高层次的组织方式,有自身发展规律,反映的是机体整体状态.这种对证的诠释有利于中西医理论间的接轨,使证研究更容易被现代医学理论所接受,是中医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病证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补,共同提供了对疾病的完整认识.  相似文献   
55.
曲可佳  邹晓燕 《应用心理学》2006,12(1):73-76,83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对五岁儿童自主性与权威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五岁儿童自主性与权威认知间相关显著,权威认知水平高的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高,权威认知水平低的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低;(2)五岁儿童权威认知与自主性三个维度间相关均显著。权威认知水平高的儿童,其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水平高;权威认知水平低的儿童,其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水平低。  相似文献   
56.
自由裁量权是一项不可否弃的司法权力,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法律自身的不足是其存在的根本原因。伴随着自由裁量权的是对法官职业道德素质的理性诉求。通过道德教育,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保证将正义等理念实现在自由裁量当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条件反射性抗体反应增强模型的建立。被试为49只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采用糖精水作为条件性刺激,一种蛋白抗原卵清蛋白作为非条件性刺激配对给予大鼠,两者结合后,在初次抗体应答下降阶段再次单独给予条件刺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时段检测抗体水平的变化。发现条件组在条件刺激后15,20,25天左右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过程与初次抗体应答的规律类似。这些结果证实经一次条件训练,单独给予条件刺激能诱导出明显的条件反射性抗体反应增高。  相似文献   
58.
负性人际交往经历和负性社会事件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导因素, 而社会功能受损是抑郁症患者的重要特征之一,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社会疼痛的情绪失调。为了提高抑郁症患者在负性社交情境中或面对负性社会事件时的情绪调节能力, 本研究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考察抑郁症患者在腹外侧前额叶(the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VLPFC)被激活后其情绪调节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 当右侧VLPFC被TMS激活且患者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时, 实验组患者(n = 64)比对照组患者(n = 63)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报告了更弱的负性情绪体验, 这说明激活右侧VLPFC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社会疼痛的外显性情绪调节能力。本研究是采用TMS提高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的首次尝试, 实验发现不但支持了VLPFC与认知重评策略的因果关系, 还为临床改善抑郁症等社会功能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明确的神经治疗靶点。后续研究还需探讨多疗程TMS刺激方案、改变社会疼痛的诱发方式、对比左右侧VLPFC的治疗效果、尝试使用其他的情绪调节策略, 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优化TMS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9.
李艺  肖风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87-1900
自动观点采择现象已有很多研究证实, 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目前存在内隐心智化与潜心智化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自动观点采择是自发采择他人视角的领域特殊加工; 而后者提出自动观点采择实质为反射性注意定向、位置的空间编码等领域一般加工, 模拟了心智化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在内隐心智化和潜心智化可独立或共同运行的基础上, 提出了内隐心智化和潜心智化协同作用模型。未来研究应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多样的被试群体, 探索自动观点采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0.
Actions are usually generalized among social group members. Importantly, the efficiency of an action with respect to achieving an external target determines action understanding, and it may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social relevance to social groups. Thu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ole of action efficiency in action generalization. We used computer animations to simulate actions in social groups initiated by visual action cues or category labels, and we measured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imes between identifying actions that were and were not consistent with group members, without explicit requirements regarding generalization. It was found that in both visually introduced and explicitly labeled social groups, when the group members acted inefficiently toward the external object, perceivers identified group-consistent actions faster than group-inconsistent ac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exemplars' common inefficient actions are generalized to the unknown ingroup member, accordingly facilitat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expected consistent inefficient action (Experiment 1). As this effect was not present when removing social group cues, it was determined to be specific to social groups (Experiment 2). Importantly, such generalization was not observed when the identical action was deemed efficient toward the external object (Experiment 3) and was specific to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action being completed by multiple group members rather than being repeated twice by one group member, supporting the group-based inference and ruling ou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ncreased memorability of inefficient actions leading to more generalization relative to efficient actions (Experiment 4). Therefore, the efficiency of an action bound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action across social group members through a process that is spontaneous and implicit. This constrained action generalization may be due to inefficient actions being represented as culture-specific conventional 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