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47篇
  5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Gender differences in fear were examined in 693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ubjects were asked to rate their own fears, the fears of their best friends, and the fears of other classmates using the Fear Survey Schedule for Children — Revised (Ollendick, 1983).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countries, girls rated themselves as more fearful than boys. In addition, both girls and boys rated their best friends as similar in number, content, and intensity of fears. However, girls rated their classmates as less fearful than themselves or their best friends, while boys rated their classmates as more fearful than themselves or their best friends.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gender role expectations and similarity-attraction hypotheses.  相似文献   
102.
We designed two new measures—the Index of Life Stress (ILS) and the Index of Social Support (ISS)—to assist in the prediction of cultural adjustment for an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popul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se two measures were administered to 101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ability estimates over 1 month were high: .97 for the ILS and .81 for the ISS. Construct validity, assessed via factor analyses,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assessed via regression analyses to criteria of depression, hopelessness, and suicide ideation were satisfactory. Incremental validity for these two measures relative to extant measures of life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computed. Results from these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se two measures added incrementally to the prediction of adjustment beyond that offered by existing measures.  相似文献   
103.
4~5岁儿童对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欣  王滨 《心理科学》2004,27(5):1132-1136
本研究对61名中班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进行了跟踪调查。一年中三次个别面试的结果表明,约40%的4岁儿童已能运用1—10的书面数符号表征数量。至中班末期,大多数5岁儿童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至少1一17的书面数符号来表征数量,尽管其中有人在两位数的表征和数字的正确写法上有困难。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与他们的基数概念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学附属幼儿园4—5岁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好于为工人家庭服务的幼儿园儿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4.
聚焦错觉是个体在进行情感预测时,错误地估计了聚焦事件会对情绪造成影响的一种倾向.聚焦错觉是造成情感预测偏差的重要原因.其心理机制主要包括直觉预测和可得性模型.聚焦错觉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预测事件的情感效价、性质,情境因素、个体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其应对策略主要有去焦点化和情感平均.未来的研究应从聚焦错觉与忽视情绪适应的关系、聚焦错觉的产生根源以及聚焦错觉与其他聚焦效应的关系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5.
该研究以一所综合类大学的305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探索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正向预测其职业生涯探索;(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中, 自我评价、制定计划在主动性人格与环境探索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在主动性人格与自我探索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评价和收集信息在主动性人格与目的探索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评价和制定计划在主动性人格与信息探索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任娜  佐斌  侯飞翔  汪国驹 《心理学报》2012,44(6):777-788
使用词汇判断任务和新近发展起来的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研究范式, 探讨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是否具有情境效应。实验一的结果表明, 大学生被试并不认为老年人比年轻人具有更高的专业能力。实验二和实验三采用被试间设计, 在典型的AMP中分别添加了情境因素, 结果都表明被试在职业、家庭、美德等情境中对老年人没有给出更积极的内隐评价; 被试对中性数字启动的做出的内隐评价比对老年人启动的内隐评价的更积极。  相似文献   
107.
通过两个研究,损益值大小效应在1元~1亿元的广阔范围内,以及在只采用选择反应模式的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也在齐当别模型的全新视角下得到了讨论;此外,齐当别模型本身以及模型的经典判断任务也得到了探讨。结果发现:基于选择反应模式时,损益值大小效应在获得情景中稳定存在,并只存在一个风险倾向的拐点,而它在损失情景中则不存在;损益值大小效应的机制能够被齐当别模型很好的解释;齐当别模型的经典判断任务对模型预测效能的检验力不足,但其与新设计的维度内判断任务联合后却有很大改善;齐当别模型对损失情景中的均含0结果值的决策任务的解释力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8.
了解护理本科生在实习过程中与患者存在的沟通障碍以及心理体验。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某高等院校护理专业10名有临床实习经历的本科生,针对实习中护患沟通的障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出2大主题:护生与患者有效沟通的障碍和护生与患者沟通障碍的心理体验。护理本科生与患者沟通时存在困难,且护生因此会产生负性心理体验,护生本人、学校和医院应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提升护理本科生的沟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09.
急危重症患者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医务人员往往只关注于患者的生命体征、脏器功能以及诊疗方案。因此,很容易忽略了患者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会带来一系列新的临床问题及心理创伤。“早期的舒适化镇痛、最小化的镇静和最大的人文关怀”概念真正以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站在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制高点,提出了一个整体性框架,医护结合临床实际可以最大化丰富其内涵,让患者在接受高精尖医疗技术诊治的同时,获得更全面的照护。  相似文献   
110.
习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斌  马红宇 《心理科学》2012,35(3):745-753
习惯是一种由某特定线索引发并指向某特定目标(包括外显目标与内隐目标)的自动化反应。它具有过去有行为的重复、环境线索的稳定与自动化的反应等特征。关于习惯的测量方式主要采取自我报告法(如自我报告过去行为频率、自我报告习惯频率、自我报告习惯索引等)和反应频率测量法。对习惯的形成的理论解释主要有环境促进、态度促进、目标促进等几种观点。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习惯的本质、整合形成机制的相关理论及开发更可靠方便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