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6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医院的社会责任:伦理学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评价医院管理行动的伦理框架,严峻的卫生形势,医院的社会责任,其中着重讨论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社会提供公平的卫生保健服务;重建医患信托关系以及调整与企业关系防止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92.
医疗鉴定是处理医疗事故的核心,有效地保证医疗鉴定的公平性,只有完善签定人的相关管理制度才能完善医疗监督制度.通过对两大法系医疗鉴定制度的介绍和比较,对我国的医疗鉴定制度的公平性、鉴定人的管理制度、鉴定结果的追究制度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3.
程序性运动学习包括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M1)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DLPFC和M1之间的联通性及其与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连续反应时间任务, 结合经颅磁刺激(TMS)方法, 探讨左侧DLPFC到M1的联通性在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差异。实验1采用两连发TMS探测DLPFC到M1的最佳投射时间点; 实验2, 被试分为2组, 分别进行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 在学习前、后采集行为学数据, 以及M1的运动诱发电位和DLPFC-M1联通性的电生理学数据。行为学结果发现序列学习组的学习效果更佳; 电生理学结果发现, 两组被试学习前、后M1的运动诱发电位均未发生改变; 在最佳时间投射点、适当刺激强度下, 序列学习组DLPFC-M1联通性发生改变, 且与学习成绩相关, 而随机学习组没有改变。结果说明DLPFC到M1的联通性增强可能是序列学习成绩更佳的重要原因, 这一结果从电生理角度为DLPFC在运动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94.
内丹术的文化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内丹术并不神秘,它是一种把意识集中在“天心”(即两目之间的位置),自我观察和自我调节的心理训练方法。荣格认为,中国的内丹术是一种有助于意识与无意识对话,消除冲突的艺术,这仿佛是一个意识或人格重生的过程。一些人把内丹术解释为“气功”,把心理调节的技能解释为物理的疗法,把自我的调节或内隐的行为解释为向外发送的疗法是一种文化性的错误路线。  相似文献   
95.
人类基因组研究与遗传学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达成的八点共识对于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指明了在遗传学及其应用问题上不同文化之间如何解决它们之间分歧的最佳途径。纳粹德国的优生实践和前苏联李森科学派的兴衰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忘记的教训。围绕中国母婴保健法的争论反映了科学、伦理和政策的交叉。我们的基因组研究和遗传服务是为了增进个人的健康和促进家庭的幸福,而不能也不应以减少残疾人口为目标。在基因组研究和遗传服务中  相似文献   
96.
以往关于捐助的心理学研究主要聚焦于现实环境中的捐助行为,以及捐助者自身特点对捐助的影响,网络环境、求助者特征对捐助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比较不同信息发布者情境中,网络与现实中捐助的意愿,并确定求助者的身份特征和求助信息特征对网络捐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捐助意愿和捐助金额方面,网络渠道高于现实渠道、熟人发布高于陌生人发布;当求助者与捐助者同为大学生时,捐助者对求助者的理性求助信息比情绪性求助信息有更强的捐助意愿和更多捐助金额。以上结果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水平较高、处理网络信息能力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97.
本研究拟采用点探测范式及不同情绪内容的面孔刺激(高兴、中性、悲伤和愤怒)考察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点探测任务中情绪面孔配对呈现(负性-中性、正性-中性),配对面孔中的情绪线索位置与靶刺激的位置构成负性一致/不一致和正性一致/不一致条件,同时实验中加入“中性-中性”面孔线索作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对比基线来考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负性一致条件,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具有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一步比较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长于“中性-中性”基线条件,而负性一致条件与基线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结果另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未能像无抑郁对照组个体表现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处于阈下抑郁状态的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阈下抑郁个体在注意控制和情绪调节功能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98.
计算机的普及使人们阅读及书写的能力降低, 这引发了社会对书写的关注。书写涉及大量高级神经活动, 与认知、人格、疾病等均有关联, 对个体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书写心理学通过使用书写板等设备, 实现了对书写过程及结果的量化研究, 发现了书写速度、压力、握笔等指标与智力、认知负荷等的一些关联。未来对书写过程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 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日常人机交互及教学、司法等实践中; 还可以研究用书写促进个体认知及人格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99.
时间期待是指个体利用环境中的时间信息预测目标刺激何时出现的能力。相关的认知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解释时间期待的形成过程, 如痕迹条件反射模型、双加工模型、动态注意模型、时间定向理论等; 另一类侧重于解释时间期待的更新过程, 如策略模型和时间再定位模型等。不同类型的时间期待激活的脑区不同, 表明时间期待的产生和更新过程存在分离:期待的产生激活与运动有关的左侧脑区, 而期待的更新激活与控制有关的右侧脑区。  相似文献   
100.
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是指连续变化的表情在人脑中按照类别表征, 且不同类别的表情之间存在明显的类别界线。介绍了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的行为和脑电研究范式及基础研究, 综述了攻击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社交焦虑等对面部表情类别知觉的影响, 以及面部表情类别知觉的发展研究。综述表明, 类别知觉研究能够揭示不同人群表情知觉类别界线及其偏移情况, 有助于解释相应的社会行为。未来研究应注重对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的个体差异和神经生理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