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6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冲突事件是指当事某方采取的行动可能对另一方造成直接且明显的伤害、进而导致紧张关系的事件。拒绝他人请求、反驳他人观点、与他人一起参与竞争等皆有可能诱发冲突。有效的冲突管理有助于减少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冲突潜在的积极影响。但是,广泛存在的预测偏差严重妨碍了冲突管理。因此,欲解决冲突管理的难题,必须探究人类在冲突中的预测偏差。现有研究多着眼于非冲突中的预测偏差,采取信息驱动的视角,将预测偏差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受限于认知上的不足,因而认为预测偏差是一种错误,主要关注其消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忽视了冲突中的预测偏差的独特性。冲突中,预测偏差可能受人的自我保护动机和避免人际伤害动机驱动自上而下地产生,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本项目旨在突破当前的理论困境,探讨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独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与后果,具体而言包括四大目标:(1)聚焦冲突事件中的预测偏差,并以对应的非冲突事件作为对照,揭示预测偏差在冲突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提出冲突事件的“偏差放大效应”,即与非冲突事件相比,在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程度会被放大,例如反驳他人者对他人的体验产生较大的错误预测,而赞同他人者则相对能更准确地预测他人的体验;(2)从动机性认知视角探讨“偏差放大效应”的心理成因,揭示“负性驱动机制”,即人因为担忧冲突事件的负性结果,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在注意、知觉、思维等认知加工环节把冲突事件的潜在结果加工得更加消极,作最坏的打算以应对冲突;(3)考察“负性驱动机制”下预测偏差导致的后果,如使人采取回避行为,具体表现为人际退缩和不作为等;(4)设计有效的去偏差方案,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改变预测者的动机,进而改变其认知加工,减弱预测偏差。 通过完成以上目标,本项目将构建解释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立足于动机性认知的视角,从现象层面揭示“偏差放大效应”,将负性偏差理论拓展到人际过程中;从机制层面突破信息驱动视角的局限,揭示动机性认知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从思想层面基于生态理性观辩证分析预测偏差的适应性作用,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何为理性”。该模型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动机对预测偏差的影响这一不足,并将预测偏差和负性偏差、动机性认知等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完整的理论框架。本项目有助于推动对预测偏差的全面理解,发展行为决策理论,帮助公众和社会治理者准确预测他人,提升冲突管理能力,提高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52.
基于现象学对西方科学危机的反思,认为中医具有与西医完全不同的知识建构模式,中医知识是以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具有直觉知识的自明性,原初的自明性体验是其他后继的认识活动的起点.要回答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和实践智慧就必须返回到本民族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而不是以西医为标准去评判.  相似文献   
53.
1形势严峻 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每百名出生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数.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这一数值为119.92,即当时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地出生了近120名男婴,这大大偏离了正常范围.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完全正常,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性别比开始持续偏离正常范围,目前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例如,全国2000年出生婴儿性别比(119.92)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上升了8.5个百分点,比正常值高出近14个百分点.全国只有内蒙古、黑龙江、贵州、西藏、宁夏、青海、新疆7个省区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10以下,而这些省、区的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占全国人口90%的其他24个省、区、市,出生婴儿性别比都在110以上.可以看出,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4.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结合达尔文进化论的相关理论观点、社会医学的分析方法,及对人类进化过程中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和探讨人类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根源.通过对火的应用、食物、幽门螺旋杆菌(Hp)、免疫、运动、睡眠、饮食、基因等宏观和微观方面的综合分析,阐述和认识人类消化性溃疡(PU)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为临床治疗及个人保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原型表征对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启发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2个科学发明创造问题为实验材料, 采用“学习8个原型-测试8个问题”的两阶段实验范式, 通过操纵原型学习条件(是否有标识或插图)考察了原型的知识表征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启发效应的影响, 结果发现:1)标识对原型的激活率在无插图水平上有显著影响, 有标识比无标识原型的激活率更高, 在有插图水平上无显著影响; 插图对原型的激活率有显著影响, 有插图比无插图原型的激活率更高。2)标识和插图都对问题解决的正确率有显著影响, 有标识比无标识正确率更高, 有插图比无插图正确率更高。3)标识和插图在原型激活率和问题解决正确率上都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反映出原型启发的思维过程是复杂的, 表现出灵活性、经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6.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采用量表法以 3 1 4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评估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检验表明 ,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 ,而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以及家庭支持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 ,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 ;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 ,不同的社会支持指标的预测力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7.
选取3个具体内容的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以小四、初一、高一、大三的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命题内容对青少年条件推理的影响机制及其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对同一年级而言,不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相同推理(MP、MT、DA、AC)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对不同年级而言,相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四种推理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2)青少年的条件推理过程似乎是一种基于对事件发生概率估计的直觉判断,这一判断过程主要取决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增长和主体认知水平的提高,而用形式逻辑的标准来衡量个体条件推理能力的高低似乎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58.
医疗行业中的过度治疗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医疗行业中,过度治疗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使医疗行业和人民的健康水平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9.
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疗中,乃至儿科疾病的防治中,应注重调节好医患矛盾的两方面.医患双方处理好知情同意,避免诊疗中的医疗纠纷,对于建立积极主动的、和谐信任的医患互动模式非常重要.这也体现了双方对新生命的最大的珍惜和尊重.  相似文献   
60.
先前研究表明,对于自我行为,相对于近期过去,个体对远期过去正性行为的表征更倾向于特质性和抽象性,但对负性行为的表征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申之美等,2010)。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未来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评价内容的效价特性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近期未来,被试对远期未来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抽象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类似效应。个体对未来自我行为的正性期待和负性回避倾向可能是自我行为表征缺乏距离效应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