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08篇
  48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考察正性情绪对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的影响。实验采用图片启动范式, 先呈现情绪图片, 然后再呈现自我参照刺激。实验发现, 在P2上, 中性情绪条件比正性情绪条件激发了更大的波幅, 高自我相关的刺激比其它刺激诱发了更短的P2潜伏期; 在N2上, 高自我相关名字比中等自我相关名字和非自我相关名字诱发了更小的N2的波幅和更长潜伏期; 在P3上, 高自我相关名字比中等自我相关名字和非自我相关名字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 中等自我相关名字比非自我相关名字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实验结果表明, 人类大脑对正性情绪刺激的加工可能是不敏感的。无论在正性情绪启动还是中性启动的影响下, 自我参照加工都能展现出稳定的特征, 而且高自我相关的刺激会得到更为深入和精细的加工, 表现出自我参照加工的程度效应。  相似文献   
472.
为了解高校离退休教师健康风险因素与干预意愿, 调查了1 342名高校退休教师的健康状况并收集其健康体检数据, 对比分析其健康风险因素危险度评分、慢性病发病率及其干预意愿。结果显示, 健康风险因素危险度评分为51.26±8.91分;慢性病发病率为68.24%, 年龄增加危险度评分和发病率数值增加, 不同年龄段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1) ;不同性别、职业、职称的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干预意愿依序是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认为高校离退休教师健康风险因素及慢性病发病率随年龄显著增加, 健康管理应该是未来风险干预的方向。  相似文献   
473.
谢敏  李峰  罗玉晗  柯李  王侠  王耘 《心理学报》2022,54(4):371-384
教师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相对独立但也存在相互影响, 对其发展关系进行研究, 有助于深入理解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 尽早识别倦怠症状。本研究对3837名小学教师进行追踪测试, 测试间隔为3年,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维度最优发展模型为“T1的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分别预测T2的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 T1的去人性化预测T2的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 且最优发展模型具有性别间的一致性和教龄段之间的一致性。这一结果支持并强调了去人性化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识别教师职业倦怠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阻断教师职业倦怠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74.
陈坤瑜  王琦  王霞  邢采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6):1111-1121
体验型消费是指以获得一种体验为目的的消费行为, 而实物型消费为以获得某种实质物品为目的的消费行为, 以往研究发现这两种不同的消费类型在消费者心理以及行为的多个维度上的影响都存在差异。本文首先回顾了过往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整理为如下三类:对消费类型的操纵方法、消费类型偏好的测量方法以及非实验研究方法。并从心理与行为两个角度, 梳理了体验型消费和实物型消费影响的差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影响不同消费类型的前因变量, 充分利用新兴数据获取方式、关注不同消费类型的模型建构和内部维度, 以及体验型消费可能存在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475.
失眠已成为现代人群中的一种高发健康问题。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以其数据采集便利性和无创性, 成为失眠研究的主要成像手段之一。基于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发现, 失眠患者存在前额叶、颞叶、前扣带回、脑岛等认知-情绪神经环路的异常。大尺度脑网络是涵盖多个脑区、功能相对单一的大脑结构。失眠患者存在默认网络、突显网络、认知控制网络和负性情绪网络内部活动与连接异常, 而且呈现出以默认网络为核心, 包含认知控制网络、突显网络、负性情绪网络的网络间连接异常模式。此外, 结合症状、治疗和大尺度脑网络的视角, 可为失眠的“精准治疗”提供神经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可结合大数据和多模态分析技术, 验证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已有发现。而失眠的纵向追踪和队列研究会有利于进一步阐释失眠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76.
骨延长愈合与骨折愈合等多种多样的骨修复现象可能具有相同的细胞生物学基础,这个理论称为骨修复一元论.血管内皮细胞是启动骨修复的感受器,破骨细胞通过分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启动骨特异性修复.骨折间隙间断性的力学脉冲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地转化为骨修复的生物学脉冲.在微损伤条件下,骨修复具有放大效应.保护下负重和功能锻炼是下肢骨骼延长术后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477.
吴瑕  张明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595-1604
Lag-1节省现象强调短时注意加工的持续性进程。解释Lag-1节省现象的主要理论包括关门延缓假设、两阶段竞争理论、暂时性失控理论和推动反弹理论。关门延缓假设和暂时性失控理论分别强调Lag-1节省现象产生的时间决定因素与位置决定因素; 关门延缓假设和两阶段竞争模型强调资源有限性, 暂时性失控理论和推动反弹理论则关注调注意控制的作用。这些理论均强调注意资源或注意控制系统对目标刺激加工选择的重要性。未来研究可更多关注与注意转换机制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478.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歧视研究领域中的"强势心理学"现象开始减弱,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弱势群体自身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本文在整合歧视知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就歧视知觉的概念内涵、测量进行阐述;继而从"风险"与"弹性"两个方面,分别探讨歧视知觉的消极影响效应与间接性的积极影响效应;最后从整合的视角,对歧视知觉影响效应的内在机制——拒绝认同理论进行讨论.未来歧视知觉领域的研究将会进一步细化群体成员资格;重视考察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差异;加强探讨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更多关注儿童群体的歧视知觉问题.  相似文献   
479.
ABSTRACT

When people recognize faces, they normally move their eyes so that their first fixation is in the optimal location for efficient perceptual processing. This location is found just below the centre-point between the eyes. This type of attentional bias could be partly innate, but also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al process that aids our ability to recognize faces.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a group of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would also demonstrate neurotypical first fixation locations when recognizing faces during an eye-tracking task. We found evidence that adults with prosopagnosia had atypically heterogeneous first fixations in comparison to controls. However, differences were limited to the vertical, but not horizontal, plane of the face. We interpret these findings by suggesting that subtle changes to face-based eye movement patterns in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may underpin their face recognition impairments, and suggest future work is still needed to address this possibility.  相似文献   
480.
自伤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于自伤行为的探讨已深入到基因及神经系统层面,基因-脑-行为的综合视角为客观揭示自伤产生机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最新成果,对自伤候选基因多态性及其可能的脑机制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今后应在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及其脑机制、积极环境下自伤行为研究、自伤青少年的追踪研究以及自伤行为的系统性探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