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68年   3篇
  1967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Consumer ethnocentrism presents barriers for internationalising organisations. In China, evidence of a resurgent nationalism partly fuelled by rapid economic growth portends a shift in consumption away from foreign towards domestic products. On the other hand, rising consumer demand for branded and luxury products cannot be fully met domestically. However, much of the available evidence on Chinese consumer ethnocentrism is anecdotal and is based on attitudinal surveys that, as accurate measures of actual purchasing behaviour, suffer from certain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response, we report an experiment that measures the ethnocentrism of 447 Chinese consumers as their incentive‐compatible choices between foreign and domestic products in a field setting. Our findings show little effect of foreign origin on subjects' choices that were only weakly related with attitudinal measures including the commonly used consumer ethnocentric tendencies scale (CETSCALE). Our results question the existence of ethnocentric consumer behaviour in China and the use of CETSCALE to gauge it generally.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52.
临夏在中国伊斯兰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度曾是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的中心之一,随着临夏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经堂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足和缺陷,如何对临夏的经堂教育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使其既发挥传统优势,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相适应,这不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关键所在,这正是本文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53.
854.
855.
856.
857.
刘念  李萍 《道德与文明》2020,(3):109-114
关怀是否能从私人领域扩展至公共领域,是关怀伦理面临的一个普遍质疑,它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扩展的可能性,即来源于个人关系的"关怀"如何从心理上扩展至整个人类?二是这种扩展的合理性,即诉诸关怀会导致对权利的忽视。弗吉尼亚·海尔德的关怀伦理思想分三步回应了这个质疑。第一步,通过澄清关怀伦理要求扩展至公共领域的"关怀"是什么以及关怀伦理如何对待权利,海尔德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第二步,通过说明关怀关系是个人、社会以至国际层面的关系都预设并依赖的一种关系,海尔德论证了以关怀关系为核心的关怀是一种为公共领域所需要的道德。第三步,以关怀伦理在限制市场和国际暴力等问题上所能提供的建议为例,海尔德进一步为关怀伦理扩展至社会及全球领域的可能性提供了辩护。  相似文献   
858.
859.
本文对清初至乾嘉时期的学术走向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表明明清之际的学术实质一直存在着学术以"为道"这一本原性价值追求与以博文为形式的单纯"为学"之间的内在紧张.作者首先对明末清初学术之大势进行了概要性叙述,对梁启超关于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说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乾嘉"汉学"实不足以承续顾氏的学术精神,推顾氏为"清学"开山,也未足以推崇顾氏.文字训诂名物典制的考证之学,本质上是疏离于甚至逸出于"明道"的学术传统的,不仅未能上接顾氏学术的根本义旨,而且也为戴震学术的某种质变形式.而"宋学"的重新张扬与"今文学派"的重登舞台,在思想史的意义上,则表明学术以"明道"这一本原性价值取向在现实性上的重新挺立,所以将"汉宋之争"以及"今古文之争"仅视为"门户之争"并不恰当,是忽略了其思想史意义的."宋学"与"今文学"的合流,既导致以考证为特征的"汉学"衰微,也使"明道"再次成为学术主题,并由此而转向于社会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国学术正由此而进入于近代.  相似文献   
860.
Individuals often turn to religion or spirituality to cope with or make sense of trauma. In this study of 222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reported a history of trauma, we examined whether God representation and attachment to God were associated with posttraumatic outcomes. Trauma outcomes include both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rauma and the perceived 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that can occur in trauma survivors. Results revealed that both an authoritarian representation of God and an avoidant attachment to God were predictive of experiences of PT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