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53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尚无治疗特效药和疫苗。在继续加强防控的同时,把有限的资源优先放在探索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支持性治疗,积极建立和完善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缓和医疗等方面,有利于患者群体利益最大化,经得起伦理辩护。缓和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住院病死率,有效缓解患者濒死痛苦;对医患双方而言,如果死亡已无可避免,帮助临终者走得平安、少些痛苦,是医学对患者最后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4.
积极心理学的繁荣与演变——阴阳辩证哲理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适应社会生活中的积极特质、积极主观体验以及实现积极自我和成长的适应性认知和行为的科学。由Seligman(1998)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经过十年繁荣,在三个研究支柱的基础上增加第四个支柱积极的关系。由于积极心理学拒绝消极作为其中的范畴,Wong(2011)掀起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转向研究积极-消极的共生关系。并且,引用中国哲学思想,把阴阳之间的辩证互动原则作为积极心理学第二次浪潮的基础,研究积极和消极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人类美好幸福生活和繁荣。 相似文献
85.
为探索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理模式的有效途径,深刻剖析医疗纠纷难处理的现状及其原因,在介绍目前我国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解决模式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美国、日本关于医疗纠纷解决的主流模式,并对国内目前存在的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理机构进行归类,比较各自存在的优缺点,提出进一步完善的三点建议:推行强制医疗责任保险,注重纠纷处理与救济并重;多角度构建调解机制的公正程序保证结果公正,增强第三方处理机构的公信力;促进调解机构与专业团体合作,重视医疗纠纷的教育与预防。 相似文献
86.
过去的研究发现,在经历挫折后,相比于不听音乐,听积极音乐能提升人们的希望感。然而,研究者并不清楚积极音乐和消极音乐在提升希望感上是否存在差异,也不清楚这种差异是否由于两种音乐在诱发的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差异造成的。文章通过三个实验来考察这些问题。实验一发现,在无挫折的情况下,积极音乐相比消极音乐诱发了更强的希望感。实验二发现,这种效应同样存在于人们回忆挫折之后,并且是积极情绪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实验三则通过设置控制组进一步发现,这种效应是由积极音乐对希望感的提升作用和消极音乐对希望感的降低作用共同引起的。文末讨论了该发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7.
自动情绪调节无需意识决定、注意加工及有意控制, 改变着情绪轨迹。迄今为止, 研究仅限于证实其确能低耗高效地改变情绪过程, 尚未对其如何改变情绪过程进行研究。以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 可从行为和心理生理层面, 对自动情绪调节改变情绪过程的机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问题包括:1)通过EEG技术检验自动情绪调节是否影响预备阶段行为反应倾向; 2)自动情绪调节对注意的注意觉醒、注意朝向和注意执行三个阶段的作用机制; 3)自动情绪调节对评价和反应的作用机制; 4)自动情绪调节的可塑性在脑活动上的体现。最终确定自动情绪调节的加工规律, 构建其预备-注意-评价-反应模型, 并为有效控制情绪紊乱和研究出高效的情绪调节干预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8.
89.
90.
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精神障碍, 也可能持续到青少年及成年阶段, 其症状表现为难于集中注意力、难于控制其行为及活动过度等, 这些缺陷可能会增加患者犯罪的几率。轻微脑功能障碍、自我调节学说、强化敏感性理论、相关人格特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ADHD与犯罪的关系。ADHD作用于犯罪存在三种不同的可能路径, 即独立作用、间接作用和无作用。文中特别指出ADHD患者在刑事司法过程中表现的特点及其司法启示。未来研究应从基因、神经心理机制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上进一步探讨ADHD与犯罪的关系, 并提示在犯罪预防、审讯、法庭审判以及罪犯矫治中需要考量ADHD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