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1篇
  61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Zhang  Jie  Zhong  Shuchang  Zhou  Liang  Yu  Yamei  Tan  Xufei  Wu  Min  Sun  Peng  Zhang  Wei  Li  Juebao  Cheng  Ruidong  Wu  Yanfei  Yu  Yanmei  Ye  Xiangming  Luo  Benyan 《Neuropsychology review》2021,31(3):402-418
Neuropsychology Review - While converging evidence suggests linguistic roles of white matter tracts, detailed associations between white matter alterations of dual pathways and language abilities...  相似文献   
12.
People's risky decisions are susceptible to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take place. Across three experiments using different paradigms,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three social factors upon participants' decisions: the recipient of the decision-making outcome (self, other, or joint),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 agent (friend, stranger, or teammate), and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that participants received about others' preferences: none at all,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how previous participants had decided, or information about a specific partner's preference. We found that participants' decisions about risk did not differ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outcome at stake was their own, another agent's, or a joint outcome, nor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Participants did, however, adjust their preferences for risky options in light of social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许多行业的决策者必须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做出选择与判断。睡眠剥夺是睡眠不足的实验室模型, 被证明能显著影响风险决策, 但内在机制不明。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提出假设模型, 即睡眠剥夺通过影响个体的反馈加工、风险感知、抑制控制、决策理性, 进而影响风险决策。拟通过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 采用简单赌博任务、概率折扣任务、双选择Oddball任务等研究范式, 对比睡眠剥夺前后被试在执行上述实验任务时的行为差异, 同时比较执行控制网络、奖赏网络等脑功能网络连接强度, 以及任务诱发的FRN等脑电成分在睡眠剥夺前后的变化, 进而论证上述反应被试反馈加工等心理过程的行为-脑电-脑成像指标的变化与睡眠剥夺后被试风险决策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将科学地解释睡眠剥夺影响风险决策的内在机制, 为进一步探讨如何规避睡眠不足导致的决策失误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Using a priming procedure, 4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short preexposure of a prime that was a radical or contained radicals identical to the target. Significant facilitation was found when the target contained the prime as a radical, although only for low-frequency targets which did not arise merely as a result of graphical similarity. Facilitation also occurred when the prime and target shared a radical in the same position but not when in different positions. When the prime and target had exactly the same radicals but in different positions, however, the priming effect was inhibitory. This set of results suggests that simple characters (radicals) and complex characters are represented at a different level.  相似文献   
16.
创新和知识经济与促肝细胞生长素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研工作的核心,是知识经济对知识的根本要求。促肝细胞生长素是治疗肝炎的有效药物,该药物研制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纵观其研制过程的创新思路与实践,将有助于我们更新科研观念,增加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7.
论制度设计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生活的公共化和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里,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制度设计伦理凸显出来.制度设计伦理包括实质伦理和程序伦理,其中程序伦理包括制定制度中的程序伦理与实现制度中的程序伦理两个方面.它是范导社会生活的新道德体系,必定会对完善道德文化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Religion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选题是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AT)测试过程的关键环节,选题策略的目标是要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同时也实现试题曝光率控制及其他测验目标的实现.本文根据选题策略的基本原理和衍生发展,将众多CAT选题策略分为五大选题策略系列:Fisher函数系列、K-LI函数系列、α分层系列、贝叶斯系列、b匹配系列;并根据测验目标(测验精度、试题曝光率控制、内容平衡、多条件约束)对这些选题策略进行了细分,并对CAT选题策略的选择思路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心理素质结构研究模式不经济,研究结果出现纵向断裂横向分裂的趋势.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素质结构的最终功能均指向个体的适应性,其形成是与周围环境不断排斥和融合的过程.建构的心理素质结构融合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研究模式的弊端,并建议今后的研究应以分析人为主导转而分析人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并重,进而引导人的心理素质结构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