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Blind persons emit sounds to detect objects by echolocation. Both perceived pitch and perceived loudness of the emitted sound change as they fuse with the reflections from nearby objects. Blind persons generally are better than sighted at echolocation, but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is superiority is related to detection of pitch, loudness, or both. We measured the ability of twelve blind and twenty-five sighted listeners to determine which of two sounds, 500 ms noise bursts, that had been recorded in the presence of a reflecting object in a room with reflecting walls using an artificial head. The sound pairs were original recordings differing in both pitch and loudness, or manipulated recordings with either the pitch or the loudness information removed. Observers responded using a 2AFC method with verbal feedback. For both blind and sighted listeners the performance declined more with the pitch information removed than with the loudness information removed. In addition, the blind performed clearly better than the sighted as long as the pitch information was present, but not when it was removed.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ility to detect pitch is a main factor underlying high performance in human echolocation.  相似文献   
62.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不端案例呈不断上升趋势.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或机构已发布了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规定,然而在我国卫生领域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或指导意见.加强我国卫生领域的科研诚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蒋波 《管子学刊》2011,(3):30-33
我国古代的隐逸发生很早,至迟在商周之际就有不少可信的例子,到春秋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对于隐逸,管、晏进行了具体分析,给予隐士客观评价,并主张国家积极征召隐士。管、晏的隐逸观与他们自身经历有关,也是其“举贤授能”人才思想的一部分。管、晏招隐士的主张,对于当时诸侯笼络人才、赢取民心、稳定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4.
65.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术前准确分期、评估,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和术式,是防治局部复发的先决条件。手术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保证断端切缘和环周切缘完整、无癌细胞残留是防治局部复发的关键。新辅助治疗可降低T3、T4期直肠癌局部复发率。发挥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优势对防治直肠癌局部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在对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劝诫中渗透着诸多和谐的理念,它的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及道德赏罚观,反映出道教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资粮。  相似文献   
67.
张秀玲  董波  姜云鹏  张明 《心理学报》2012,44(12):1563-1570
采用连续闪烁范式(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CFS)考察了无意识状态下完型能否发生.研究通过2(线条完整性)×2(意义破坏)×2(熟悉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考察了8种条件下图片的突破抑制时间(Suppression Time,ST).结果发现:线条完整和意义未破坏的图片能更快地克服噪音图片的抑制进入意识;熟悉性不影响突破抑制时间.重要的是,不完整的图片也可以出现意义破坏效应.这表明即使在被抑制的状态下,不完整图形的信息也能够传达至与完型相关的高级视觉区域形成客体表征.研究为无意识捆绑假说(The Unconscious Binding Hypothesis)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68.
1 Introduction Philosophy is no more a favorite subject for students at Peking University than it is for students at other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even if many of them enjoy philosophy courses.Presently,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t Peking University enrolls an average of forty-five freshmen1 each year,though most of them do not take philosophy as their major.  相似文献   
69.
陈艾睿  董波  方颖  于长宇  张明 《心理学报》2014,46(9):1281-1288
实验结合连续闪烁抑制范式和线索化范式, 通过操纵直视面孔和斜视面孔的呈现方式, 考察了动静线索类型对注视线索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线索在阈上条件都能产生注视线索效应, 且动态线索诱发的效应更大; 无意识条件下有且仅有动态注视线索能诱发注视线索效应。这说明眼睛运动是产生阈下注视线索效应的必要条件; 眼睛运动会增强阈上注视线索效应, 静态注视线索效应依赖于意识。研究结果支持了社会知觉与心理理论交互模型。  相似文献   
70.
张博  黎坚  徐楚  李一茗 《心理学报》2014,46(12):1823-1834
以北京市某中学和某小学11~14岁之间294名学生为被试, 其中超常儿童131人, 普通儿童163人。采用推箱子任务, 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数据, 从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认知效率三个维度来考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差异。结果发现超常儿童在问题解决能力的三个维度上均优于普通儿童, 两类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模式不一致:超常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快后慢, 快速发展期在11~12岁半之间; 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慢后快, 快速发展期在12岁半~14岁之间。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差异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