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7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Many studies on power and its influence on pro-social behavior have been conducted with Western sampl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ether the relevant research findings can be extended to other cultural setting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e of power and self-reported helping behavior in Chinese culture. Using a sample of 38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is study examine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in which moral identity serves as a moderator and perspective taking serves as a media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nse of power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helping behavior, and this association is mediated by perspective taking. That is, sense of power exerts a negative effect on perspective taking, thereby decreasing people's tendency to help others. In addition, moral identity moderate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from sense of power to helping behavior. Specifically, when moral identity is low, sense of power exerts negative effects on perspective taking and helping behavior, but these effects become non-significant when moral identity is high. This study sheds new ligh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ense of power by examining its profound role in influencing pro-social engagement in Eastern cultur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werful people with lower levels of moral identity may be less willing to consider othe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act less helping behavior. While high moral identity may buffer the negative effect of sense of power and enable powerful people to better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相似文献   
842.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知性意识及其整体主义致思,不啻为一次新启蒙。然而,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了旧形而上学之后却不自觉地陷入另一种形而上学,并且在其后果上引发了价值多元主义的自我悖谬。价值多元化何以可能?在一个"诸神纷争"的价值处境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消解策略,其中确立一种"边界意识"具有理论合理性。  相似文献   
843.
论和谐人格     
和谐人格赋予人格以鲜明的价值内涵,它强调构成人格的内部各要素完整平衡、健康积极,表征人格的外部行为体现着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时代,倡导与塑造和谐人格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摆脱人类困境的现实选择.教育在个体和谐人格的构建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立足于和谐人格培养的教育必须重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和谐校园文化、创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844.
灵活的策略转换是个体根据情境高效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之一。本研究分别在强制转换和自由转换两种范式下,探讨乘法估算中不同难度的策略转换是否需要转换成本。结果发现,个体使用两种不同难度的策略时均存在对称策略转换成本,且从较难策略转换到简单策略存在策略顺序困难效应。对称的策略转换成本中出现策略顺序困难效应,表明策略顺序困难效应与对称的策略转换成本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845.
该研究考察法律决策中消极结果严重程度及消除策略对后见偏差的影响。实验采用3(严重程度:轻微损害、中度损害、严重损害)×3(有无策略:后见组、分散注意组、指导组)两因素被试间设计。采用自编两个案例及问卷测查法律决策中后见效应的差异,实验结果发现,后见偏差的强度随着事件消极结果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在消极结果的严重损害程度下,产生出最大的后见偏差。同时,两种策略指导都能够有效减少法律决策中的后见偏差。  相似文献   
846.
学界对《孟子》中舜的行为是否合理纷争不已,主要原因在于,未阐明舜或孟子看待亲亲与守法公正之关系的特定视角。对此,宋儒阐发了公私对立与公私并济两种观点,从道德责任角度论证舜的行为的合理性,彰显出公私观的多维伦理意涵。公心与私意对立的道德价值观阐明,合理的行为出于主体道德责任意识与伦理角色的合宜要求,并排除主观情欲与私自用智的干扰。公义与私恩并济的政治伦理观则揭示出公私领域既分明、又可能重叠之事实,以及家庭与社会双重责任的不容推卸性。据此,有效化解恩义伦理困境的方式不是恩义的价值高低排序与选择,而是出于伦理责任与仁义道德的恩义两全与恩义不相害。  相似文献   
847.
时尚的祛魅——时尚、现代性与消费的当代合谋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芃 《哲学动态》2007,(1):29-34
时尚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样式,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文化形式。从这个角度上说,所有的时尚在现代几乎都达到了某种文化的创意,都试图达到超越现象的心理满足。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这个大背景看,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审美体验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日常生活到深层心理,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短短十几年的工夫,中国人的生活趣味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装、流行歌曲、发型、首饰,成了中国人形影相随的必需品”,“审美趣味与人性需求的变化,几乎发生在当代的生存形式和生活实践的所有领域和方面,并产生了新的趋向和特点”。这…  相似文献   
848.
探讨自我嗓音吸引力评价的积极偏向及抑郁因素的作用。以34名女性和32名男性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主观评定法分别对自我、熟人和陌生他人的嗓音吸引力进行评价,同时施测贝克抑郁量表。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被试均对自我嗓音表现出更高评价,随着抑郁分数的增高,女性对自我嗓音吸引力的评价会随之降低。结果提示嗓音吸引力评价的自我积极偏向具有稳定性并与抑郁关系密切,女性抑郁程度越高,自我嗓音吸引力评价越低。  相似文献   
849.
彭熙海 《学海》2005,(4):145-151
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悬赏广告越来越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领域,但至今为止我国却没有专门法律予以规范。作者认为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应因广告的种类不同而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