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In the traditional order of the “rule of rites,” social status and relationships always held priority positions, which apparently went against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justice; Legalists thought highly of objectivity and avoided subjective randomness, and were more reasonable in this regard. However, following the integration of rites and law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echnical aspect of Legalism emphasizing control of society and of the populace was strengthened, and in the meanwhile, their “true spirit” became concealed before long. The main signs of this are follows: (1) In the order of the “rule of rites,” the objectivity of law was gradually devoured by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thus the tradition where “human relationships replace law” came into being; (2) The law, which had shown the spirit of equality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guise of Legalism, now degraded into a tool to maintain a hierarchy; (3) Rights were separated from duties, that is, some people enjoyed “rights without duties” as much as they wanted, while the rest were forced to carry out “duties without rights.” As history has warned us, in ruling a country, one cannot stake even the least bit of fortune upon human nature, and there can be only one bottom line and criterion, that is, common strict observance of and respect to “rules.” That should be the great value of the lesson that the pre-Qin Legalism has lef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相似文献   
92.
Q矩阵是认知诊断评价的基础和核心要素, 它反映了测验的构念和内容设计, 直接影响着测验诊断分类的效果。本文采用Monte Carlo模拟, 研究了6种属性层级关系下, 不同的Q矩阵设计对于认知诊断效果的影响。用模式判准率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从分类准确性和稳定性的角度来评价诊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 不同属性层级关系下, 分类准确性会随着测验长度的增加而提高, 但当测验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会出现“天花板效应”; (2) Q矩阵中R*的个数(NR*)会影响测验的分类准确性及稳定性:NR*越大, 测验的分类稳定性越高, 当测验长度为属性个数的整数倍, 且NR*为测验长度相对属性个数的最大奇数倍时分类准确性最高; (3) Q矩阵中除R*以外的项目考察的属性个数会随着属性层级关系的不同对测验的分类准确性和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 本研究提出了进行诊断评价时Q矩阵优化设计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3.
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出发,探讨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的编写体会,阐明了该<规范>分册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介绍了美容医学临床技术实施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94.
关注健康公平,保障健康权益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健康公平与健康权益的问题不断引出争论,而且,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也都与健康公平相关.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对于全体居民来说,并不仅仅具有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意义,而且还是人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一个前提,是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决策过程的一个前提,有着超出个人投资回报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卫生改革过程中应该关注健康公平,合理保护居民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95.
普遍伦理与东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对普遍伦理的理解和关注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普遍伦理与东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其与孔子恕道之间的关系若何 ?这都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
用生物医学模式还原论方法考察肿瘤,肿瘤患者的共同特征都有癌肿,癌肿由异常细胞构成,癌细胞基因表型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是分子疾病。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观点,从组织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受阻的角度考察肿瘤疾病的种种现象,肿瘤起源于组织再生过程,细胞增殖与分化受阻这对矛盾贯穿肿瘤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97.
隋唐奉行儒、道、释并立共宏的政策,孙思邀有机地吸收了三家思想,择优汰劣,使之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并以高明的智慧改造及妙用儒、道、释的有关理论.着重从儒、道、释思想交融的角度,在退居养志与救世济民、追求长寿与不慕神仙、不杀生与人为贵等方面探析了孙思邀的医学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98.
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能观察到许多免疫反应.然而,免疫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却呈现为两面性:免疫系统的激活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可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所以,适当的免疫调节干预,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
双重加工模型认为人类拥有两种信息加工模式,联想模式是快速、不需努力的加工,以良好学习联想(Well-learned associations)为基础:反思模式是慢速的、需要付出努力的加工,建立在基于规则的符号推理基础上,联想模式的发生是自动化的,当预期被违反时,执行反思模式,并需要足够的认知资源.当反思加工没有校正消极的有偏向的联想加工时,就会表现出抑郁的认知易感性.双重加工模型对抑郁认知易感性的评估、病原学和治疗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0.
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调适方式,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虚无化倾向和现象十分严重,要求从有限性与无限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二重角度正确认识和发挥伦理的应有作用.当前应着重从修复底线伦理、倡导核心伦理、培育人生伦理、重塑人际伦理、改善职业伦理等方面推进伦理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