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肺癌的个体化治疗是依托于循证医学和飞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启的西医治疗的新篇章,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境。而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在朴素哲学思想的启领下,早已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灵魂。笔者融合辨证论治思想,现代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了肺癌中西医治疗新的概念,从个体差异的绝对性出发,论述了辨证思想与循证医学共存的必然性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循证医学的结论可通过对大量个体化辨证治疗的研究而不断更新,从而更好地指导辨证治疗,这是未来中西医临床肺癌诊疗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3.
周爱保  谢珮  田喆  潘超超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13-2023
人类的饮食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其中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摄入量的多少和食物(热量)的选择。通过探讨不同情绪下临床和非临床个体食物摄入量的表现, 总结发现消极情绪导致个体暴饮暴食的可能更大。积极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的研究结果则存在分歧: 生理角度解释为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的享乐机制, 导致进食行为增加; 而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增加了个人资源以抵制美食诱惑。此外, 进一步探讨了情绪影响下饮食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在饮食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上, 需要对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有更深入的神经机制方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54.
心血管介入治疗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医疗资源缺乏的中国,由于它昂贵的手术费用和医疗设备,则要求介入医师应该以更经济、更科学、更人性的态度,高质量地推广它在临床的应用,让患者享受低投入、高获益的介入治疗,医疗机构应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和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结果加强对医师及介入治疗策略的宏观、微观监管.  相似文献   
55.
内隐自尊是自发的、自动的、无意识地自我评价系统.临终关怀系统与临终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幸福感密切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已渗透临终关怀研究领域.通过回顾临终关怀与内隐自尊系统的社会表征及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临终关怀与内隐自尊的修复可能的机制及意义.  相似文献   
56.
空间再定向是指迷失方向的个体在空间中重新确定自己方位并找回迷失方向前丢失或被隐藏物体的能力.几何模块理论、适应性结合理论和视觉图像匹配理论都能够对儿童空间再定向做出一定解释,但三者之间互不相容,并存在局限:解释不了语言对整合几何和非几何信息的影响、环境空间大小和参照系选择对再定向的影响以及空间再定向中性别差异的现象.今后研究应注意实验的生态效应、空间条件的规则性、几何信息的直接性与间接性以及对三个理论的整合.  相似文献   
57.
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是指个体在童年期就开始表现出来的一种终生性面孔识别缺陷,其不能归因于智力衰退、情感障碍、物体识别困难以及后天性脑损伤.发展性面孔失认症涉及的认知机制包括面孔特异性机制、构型加工障碍、面孔探测、面孔记忆和面孔身份识别.此外,该面孔失认症的神经网络由核心神经网络和延伸的神经网络组成,前者与面孔选择反应和记忆表征有关,后者主要负责面孔知识表征、面孔长时记忆和面孔工作记忆.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完善延伸的神经网络、拓展其认知网络;进一步明确面孔探测与发展性面孔失认之间的关系;考察发展性面孔失认症的基因基础、加强其发展性研究以及推动康复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58.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免疫激活模型是研究抑郁症细胞因子假说的重要动物模型, 目前国际上常用外周单次LPS注射诱发抑郁样行为, 但该模型中抑郁样行为持续仅有数小时。为建立诱发较长时程抑郁样行为的免疫激活动物模型, 本研究尝试侧脑室注射LPS激活大鼠中枢免疫炎性反应, 考察单次以及重复中枢LPS注射诱发抑郁样行为的效果, 以及中枢炎性免疫诱发行为改变的时程。结果显示:单次中枢LPS注射后24 h只能诱发旷场自发活动和探索行为下降等部分抑郁样行为, 未能诱导糖水偏好下降和悬尾不动时间增加; 3次重复注射则在末次LPS注射后24 h表现出显著的糖水偏好下降, 自发活动和探索行为减少, 悬尾不动时间增加等行为。且自发活动、探索行为减少和悬尾不动时间增加能够延续至末次LPS注射后72 h。这些结果表明脑室重复LPS注射可诱发较长时程的抑郁样行为, 这种新的中枢炎性免疫激活诱发的抑郁症模型, 为研究抑郁症炎性免疫机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动物模型, 有助于深入探讨行为和免疫功能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9.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一直存在争论。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研究者可以通过ERP和fMRI等技术进一步对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分析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ERP和fMRI成果。其次,指出该领域研究中应该注意被试、工具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最后,未来可以从不同年龄段、不同媒体暴力形式、以催化剂模型为理论背景等多方面进行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另外,构建媒体暴力影响攻击性的认知神经模型也是未来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0.
本研究从员工情绪以及情绪调节的视角,考察了资质过剩感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534名企事业员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员工的资质过剩感对其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消极作用;工作愤怒在资质过剩感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对员工资质过剩感与其工作愤怒的正向关系有不同的调节作用,认知重评方式有助于缓解资质过剩感对愤怒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的消极影响,而表达抑制方式的调节作用恰恰相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了情绪调节在工作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