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61篇
  14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测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艳红  朱滢 《心理科学》1997,20(3):217-221
本文以96个中国汉字为材料,使用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测验方法,对20名被试进行6组分测验和最后所有汉字的总测验。发现自由回忆分测验中存在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总测验出现负近因现象;线索回忆分测验也表现出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但最后的总测验没有出现负近因现象。上述结果验证了Bjork和Whitten(1974)提出的顺序或情景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微机上编制能产生动态随机点立体图(DRDS),亮暗类棋盘格和随机点背景三种图形刺激的软件.记录了34例正常人在这三种刺激下的VBP.其结果为:(1)DRDS刺激下的VEPN1波潜伏期为265±25ms,基波能量占总交流能量的63.2±18.9%.(2)亮暗类棋盘格刺激下的VEPN1波的潜伏期为190±22ms,基波能量占总交流能量的39.2±19.6%.(3)随机点背景刺激下的VEP波则为一些杂乱的小波.结果提示:动态RDS刺激下的VEP除在潜伏期方面具有特异性外,并在谐波的能量分布上也具有特异性,且客观性更强.根据这些特征有助于对立体视觉功能进行客观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杏仁复合体损毁对大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隋南  谢东  匡培梓 《心理学报》1995,28(3):311-316
杏仁复合体损毁大鼠Morris迷宫作业学习成绩显著低于控制组,记忆成绩较显著低于控制组。其搜索目标时主要采用与控制组的图式策略相异的趋向式策略。策略差异提示:杏仁复合体参与大鼠空间认知的辅助加工。  相似文献   
14.
年龄、作业难度和训练对成人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联想学习”、“图象自由回忆”和“附加联想”三项目,对90例成人(分为青年、老年和老老年组各30例)进行记忆测查和训练,目的为探讨年龄,作业难度和训练对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年组记忆成绩明显高于老年和老老年组,后两组无显著差异;无关联想的年龄差异大于有关联想,作业难度扩大了年龄差异;各年龄组训练后记忆得到明显改善,并且训练扩大了年龄和作业易难的差异。由此可见,记忆受年龄、作业难度和训练三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再次证实了老年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运用Q聚类分析对上海市区1480名初中预备班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征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1480名被试中存有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六个主要类别,这些类别与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关系密切。同时,353名差生可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和整体性困难学生,不同类型的差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为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吴宗宪 《心理学报》1996,29(1):104-109
对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心理学发展状况作了述评。全文包括3部分:对相关概念(犯罪心理学、审判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的辨析;欧洲大陆国家法律心理学的现状;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7.
20岁至90岁成人的某些记忆活动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工作是我们过去关于记忆年老化研究的继续。记忆材料为自行设计并与全国若干单位协作编制的“试用临床记忆量表”。受试为健康成人210名.分为7个年龄组,各组性别、文化匹配。每组有20名并作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检查。结果:1.成年至老年记忆变化总的趋势是,50岁组开始有明显减退,70岁后又有更显著的减退。2.在智力匹配条件下记忆年老化趋势相同(20、40、50、60、70岁年龄组)。3.无意义图形再认和有关联想学习年龄差异最小,无关联想学习和人像的姓氏,爱好特点回忆年龄差异最大,表明老年人建立无关的全新的联系困难。据此,作者指出老年记忆障碍可能是编码储存和提取困难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Analysis of the spontaneous speech of eight stuttering and eight normally fluent children reveals that (a) the location of both stuttering and normal disfluent moments is constrained by sentential constituent structure, and (b) stuttering children experience fluency breakdown with a particular type of constituent (verb phrase) not usually disfluently produced by normals. A view of early stuttering as a sentence planning and integration disorder is present.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正常猕猴脑电图特征,将16只动物按其年龄分为哺乳期、未成年期和成年期3组。并对其中12只动物进一步观察氯丙嗪对脑电图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 猕猴脑电图自发电位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振幅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对光刺激所呈现的“节律同化”现象,在未成年期最明显,成年期次之。 氯丙嗪能引起猕猴不同程度的脑电图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皮层高振幅慢波。氯丙嗪能改善对光脉冲刺激所呈现的“节律同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Two experiments tested whether a dogmatic alcohol prevention message may, by arousing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the motivation to reassert a threatened freedom) result in more subsequent alcohol consumption, compared to a neutral message. In Study 1, 535 college students received either a high-threat (dogmatic) or low-threat (neutral) message recommending either abstinence or controlled drink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gh-threat messages were rated more negatively and resulted in more drinking intentions compared to low threa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high threat on message ratings was most pronounced for habitually heavy drinkers and an abstinence-espousing message. In Study 2, under the guise of a “memory study,” 74 college students received either a high- or low-threat message recommending abstinence from alcohol. Then, under the guise of a “perception study,” all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a taste-rating task in which their beer consumption was unobtrusively measur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 of high threat was most negative for male heavy drinkers, who drank significantly more beer compared to low-threat contro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ersuasive ability of alcohol prevention efforts depen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on the reactance-arousing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and that dogmatic alcohol prevention materials may have counterproductive effects for some college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