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2篇
  3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3篇
  1968年   3篇
  1967年   3篇
  1966年   6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是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重要力量。本研究拟在考察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与学生欺凌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探究学生欺凌态度的中介效应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校园欺凌量表》、《学生欺凌态度量表》以及《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量表》对来自北京市两所初中的698名初一和初二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初中男生总体及不同类型的欺凌行为及其欺凌态度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所感知的教师欺凌严重性态度则显著高于男生;(2)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严重性态度显著负向预测学生欺凌行为;(3)学生欺凌态度在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和学生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学生欺凌态度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欺凌态度为部分中介作用,而女生欺凌态度为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12.
压力促使个体风险寻求已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和支持, 但对于该现象背后的根本机制缺乏深入探讨和整合。模型指出, 压力诱发认知资源损耗和心理需要失衡, 导致个体执行控制功能减弱, 奖赏寻求增加, 这两者引起对风险选项价值的高估、风险感知的降低和启发式决策策略的使用, 最终导致风险寻求。期望效用论、预期理论、双系统理论和风险敏感理论的视角能各有侧重地解析模型中的路径。最后, 基于模型梳理了边界条件, 并提出未来可关注压力下执行功能、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以及慢性压力的影响和调控。  相似文献   
313.
为探究高效率数学学习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的不同作用效果,以及这些影响因素间存在的作用路径,通过目标抽样,选取102名高中生为被试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并依托AMOS软件的模型界定搜寻功能进行路径分析,获得研究结论:(1)数学元认知、数学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数学学习策略和数学素养这5个变量对高效率数学学习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的作用效果值依次递减。(2)5个变量通过两条主要路径影响高效率数学学习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一是智力因素与数学素养构成的影响路径,二是数学元认知、数学非智力因素以及数学学习策略构成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314.
对1222名青少年进行六个月的追踪测查,以探讨父母自主支持、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1)前、后测父母自主支持均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2)前、后测父母心理控制均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3)前测父母自主支持可以预测后测网络成瘾,前测网络成瘾也可以预测后测父母自主支持。(4)前测父母心理控制可以预测后测网络成瘾,但前测网络成瘾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父母心理控制。本研究揭示了父母因素与青少年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15.
316.
317.
318.
Current Psychology - While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reciprocity on employe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reciprocity...  相似文献   
3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daily positive work events. Drawing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we investigated the motivational mechanism of two clusters of commonly encountered positive work events—achievement and recognition events—from a within-person perspective. Specifically, we argue that achievement events and recognition events influence subsequent work engagement through satisfying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needs. We tested our model using experience-sampling data from 200 full-time employees over eight workdays. As hypothesised, after controlling for positive affect as an additional mediator, both achievement and recognition event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work engagement through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achievement and recognition work events had differentiated effects in satisfying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needs. These results shed light on the motivational function of positive work events above and beyond the affective mechanism and explicate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different types of positive work events relate to work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3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