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7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4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01.
采用ERP技术,探究海洛因成瘾者在不同相关线索下的脑电反应及其与冲动性的关系。实验采用组间实验设计和双选择Oddball范式,要求海洛因成瘾组和健康对照组被试对标准刺激与偏差刺激分别做不同的按键反应,记录他们的EEG数据。结果发现:相比对照组被试,海洛因成瘾者在观看药物相关线索时诱发的N2波幅更小, P3波幅更大;在成瘾组内,相比用药工具线索,用药动作线索诱发了更小的N2波幅和更大的P3波幅。这表明海洛因成瘾者对药物相关线索存在反应抑制缺陷,且不同的药物相关线索会激发海洛因成瘾者不同程度的反应抑制缺陷,用药动作线索比用药工具线索更大程度地影响成瘾者的反应抑制能力,反映出更高的动作冲动性。 相似文献
402.
人们在识别自己所熟悉的物体时, 不仅依赖于对输入信息的感知而且还会受到自上而下调节机制的影响。研究者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利用虚幻探测范式对自上而下字母加工的神经网络进行研究。该研究要求被试从纯噪声(实际没有任何字母)中探测字母。通过对fMRI数据进行心理生理交互效应分析, 发现当被试从纯噪声图片中“看”到字母时, 多个脑区的活动由于受到来自于右侧梭状回的影响而加强。该发现表明自上而下的字母加工网络不但包含负责字母形状和语音加工的脑区, 还涉及一些负责高级认知加工的区域。 相似文献
403.
为探究高效率数学学习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的不同作用效果,以及这些影响因素间存在的作用路径,通过目标抽样,选取102名高中生为被试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并依托AMOS软件的模型界定搜寻功能进行路径分析,获得研究结论:(1)数学元认知、数学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数学学习策略和数学素养这5个变量对高效率数学学习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的作用效果值依次递减。(2)5个变量通过两条主要路径影响高效率数学学习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一是智力因素与数学素养构成的影响路径,二是数学元认知、数学非智力因素以及数学学习策略构成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404.
对含有非随机缺失数据的潜变量增长模型,为了考察基于不同假设的缺失数据处理方法:极大似然(ML)方法与DiggleKenward选择模型的优劣,通过Monte Carlo模拟研究,比较两种方法对模型中增长参数估计精度及其标准误估计的差异,并考虑样本量、非随机缺失比例和随机缺失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符合前提假设的Diggle-Kenward选择模型的参数估计精度普遍高于ML方法;对于标准误估计值,ML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得到的置信区间覆盖比率也明显低于Diggle-Kenward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405.
为探明汉语儿童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发展, 追踪二者的动态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方向, 本研究以80名4、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纵向探查了前后相隔6个月的儿童的一般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的发展状况, 并运用交叉-滞后组相关分析初步探查了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方向。结果表明:4~5岁是汉语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 语言在这一阶段也得到快速发展。交叉-滞后组相关分析发现了4岁儿童语言和心理理论因果关系的证据,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语言对心理理论的前提基础作用有所减弱, 5岁儿童没有表现出这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06.
目的:考察吗啡处理下,大鼠行为敏感化及条件性行为敏感化效应及其个体差异性表现。方法:根据大鼠在初次抵达的新颖环境中水平活动量的高低,将大鼠划分为高反应大鼠(High responder, HR)和低反应大鼠(Low responder, LR),应用自动监测大鼠活动箱,分别考察HR和LR大鼠在行为及条件性行为敏感化效应表达上的差异。结果:(1)连续5天吗啡给药,LR大鼠活动量显著升高,HR大鼠无此效应;(2)条件测试日(第6天),给药与环境匹配大鼠,活动量较给药与环境非匹配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显著为高;此效应在HR和LR大鼠同时存在;(3)从给予吗啡到给予盐水,发现LR大鼠活动量显著下降,而HR大鼠活动量无显著改变。结论:在连续给药下,LR大鼠较HR大鼠,在行为敏感化效应的形成中,具有更为显著的效应,此效应为LR动物对吗啡更高的药物效应,而非条件效应所致,同时HR和LR大鼠都可以对吗啡条件性线索产生应答,产生条件性行为敏感化效应。 相似文献
407.
408.
409.
Liu Yuxin Zhu Nan Zhang Jianwei Raza Jamshed 《Current psychology (New Brunswick, N.J.)》2021,40(7):3136-3150
Current Psychology - While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reciprocity on employe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reciprocity... 相似文献
410.
Nan Wang Jinlong Zhu Christian Dormann Zhaoli Song Arnold B. Bakker 《Psychologie appliquee》2020,69(2):508-537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daily positive work events. Drawing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we investigated the motivational mechanism of two clusters of commonly encountered positive work events—achievement and recognition events—from a within-person perspective. Specifically, we argue that achievement events and recognition events influence subsequent work engagement through satisfying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needs. We tested our model using experience-sampling data from 200 full-time employees over eight workdays. As hypothesised, after controlling for positive affect as an additional mediator, both achievement and recognition event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work engagement through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achievement and recognition work events had differentiated effects in satisfying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needs. These results shed light on the motivational function of positive work events above and beyond the affective mechanism and explicate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different types of positive work events relate to work engage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