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2篇
  9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宗教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宗教总体上与更健康的心理,更多的幸福感,更低的抑郁、焦虑水平以及更低的自杀率有关.生命意义感、健康行为和社会支持很可能是影响宗教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间因素.在分析这一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2.
采用同伴提名法,对2470名初二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两种同伴地位(社会喜好和社会支配)对三种攻击类型(身体、言语和关系攻击)发展的预测,以及性别与班级规范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多层线性分析发现:(1)社会喜好负向、社会支配正向预测个体半年后的三类攻击行为,且男生的社会喜好对关系攻击的预测作用强于女生;(2)对于男生而言,身体和言语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个体后续的攻击行为,但关系攻击的班级规范则无显著影响;对于女生而言,身体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个体后续的攻击行为,言语和关系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初始攻击水平低的个体相应的攻击行为、而对于初始攻击水平高的个体表现出弱化效应;(3)班级规范还能调节社会支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在言语攻击规范高的班级中,社会支配对个体言语攻击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个体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为探讨线上“秀恩爱”与旁观者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和依恋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58名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越低。(2)自尊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会引发个体自尊下降,进一步降低主观幸福感。(3)依恋焦虑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自尊之间有调节效应,当依恋焦虑水平较低时,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对自尊的削弱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84.
选取杭州市122名学前儿童(3~6岁)为被试,以点数比较任务及点数异同任务测量幼儿的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以数数测验、基数测验、符号数字知识测验及简单计算来测量幼儿的符号数学能力,以此考察学前儿童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的发展及与符号数学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随年龄增长,学前儿童的近似数量加工的敏锐度逐渐提高;(2)点数比较任务与点数异同任务均适合测量学前儿童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但儿童完成点数比较任务的正确率要高于点数异同任务的正确率;(3)在抑制控制、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言语测验成绩被控制后,根据点数比较任务计算的韦伯系数能显著预测学前儿童的基数和符号数字知识测验分数,总正确率能显著预测学前儿童的数数、基数、符号数字知识测验分数;(4)点数异同任务中只有点数不同试次下的正确率能显著预测学前儿童的符号数字知识测验分数。  相似文献   
85.
本研究拟探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作用。对769名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社会排斥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和道德同一性均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排斥对网络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自我控制在这一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3)社会排斥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均受到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且这两种效应在道德同一性水平较低的群体中都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明晰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而且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干预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6.
分析思维降低情感预测影响偏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晓伟  刘丹  牛燕华 《心理学报》2020,52(10):1168-1177
人们在决策前需要对决策可能带来的结果进行预测。人们往往会高估未来事件对情感的影响,这被称为影响偏差。本研究从双系统理论出发,考察了分析思维是否会降低情感预测影响偏差。实验1(采用图片启动)和实验2(采用语言流畅性任务)考察了分析思维对影响偏差的影响,并分析了情感预测程度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现场中以真实的决策(生育二孩)为例,考察了分析思维启动对情感预测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析思维会降低情感预测强度,进而降低影响偏差。  相似文献   
87.
在实验室结构观察中穿插3个助人情境,观察119名7岁儿童(男42,女77)的行为表现,并考察其三种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7岁儿童在三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搬桌子"和"砸脚"情境中男孩的游戏行为显著多于女孩,观望行为显著少于女孩。儿童的行为表现与同性别的家长教养方式关系更强。  相似文献   
88.

人体组织和器官捐献制度以“康德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以“利他主义”作为伦理基础。人体组织和器官捐献补偿首先需要走出康德“目的公式”的哲学迷思与“纯粹利他主义”的伦理困境。通过对美国人体组织和器官补偿模式的介绍,建议我国在人体组织和器官捐献补偿问题上应当采取法定高额的补偿路径,即通过直接的经济补偿与社会福利政策相结合的并存模式,实现有效激励与人之伦理价值保护的统一,合理设计我国的人体组织和器官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采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量表、自尊量表、感知积极反馈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武汉市八所普通中学1588名11~19岁的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以及感知积极反馈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和自尊对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社交网站使用时间后,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孤独感;(2)感知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经由感知积极反馈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受到自尊的调节。具体而言,感知积极反馈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高自尊者中,在低自尊者中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0.
混龄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为了从实证角度考察混龄教育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的方法,追踪了40个分别来自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班级的幼儿.通过设置不同的助人情境,安排不同的受助对象,对比两种教育模式下幼儿的助人行为成绩及前后测成绩的变化.结果发现,幼儿在不同助人情境中的助人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接受过混龄教育的年长幼儿比接受过同龄教育的年长幼儿更倾向于帮助低龄幼儿;混龄教育幼儿后测的助人行为较前测有了显著的提高,同龄教育幼儿的助人行为变化不显著.这表明,混龄教育比同龄教育更能促进幼儿的助人行为发展,这一效应尤其表现在他们对待低龄幼儿的助人行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