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2篇
  10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约翰·格登和山中伸弥因在细胞核重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介绍了科学研究的历程,探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有益启示.从培养敢于突破、科技创新精神、逆向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学术道德、尊重医学伦理等方面加强研究生教育.塑造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研素质,善于运用逆向思维,重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鼓励尽早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62.
为探讨浪漫媒介内容接触对大学生浪漫信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浪漫媒介内容接触问卷、感知真实性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和浪漫信念量表对614名无恋爱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浪漫媒介内容接触与感知真实性和浪漫信念都呈显著正相关,感知真实性和浪漫信念也呈显著正相关;(2)感知真实性在浪漫媒介内容接触对浪漫信念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浪漫媒介内容接触对浪漫信念影响的直接效应,以及感知真实性的中介效应均受到社会比较倾向的调节,且在高社会比较倾向群体中,这两种效应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63.
心理距离的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具有心理距离特性(即社会距离),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社会距离(亲密舍友/公选课上认识的同性同学)对他人正性和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以探讨评价内容效价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随着社会距离的延伸,被试对社会远距离他人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高水平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社会远距离他人,被试对社会近距离他人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评价分数均较高,提示人际熟悉度对他人行为的表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4.
采用Young编制的IAT量表从382名青少年中筛选出网络成瘾倾向者15名,非网络成瘾控制组被试18名,利用视觉搜索范式比较了两组被试对真人面孔和卡通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表明:(1)在注意快速定向阶段,当要求被试快速准确地从中性面孔矩阵中搜索高兴或者愤怒面孔时,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搜索愤怒面孔更迅速,尤其表现为对卡通愤怒面孔的快速定向优势;(2)在注意的维持和脱离阶段,当在愤怒或高兴面孔矩阵中搜索中性面孔时,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在更具威胁性的真人愤怒面孔矩阵中最难脱离。结论:网络成瘾倾向者具有负性注意偏向特点,表现为对负性表情具有快速定向和解脱困难。且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对卡通面孔注意定向更快而更难从真人愤怒面孔矩阵中脱离,也说明了其注意偏向主要为对负性信息的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65.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社会比较理论和乐观的保护性作用的视角下,采用问卷法对12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自尊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自尊;(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不仅能够直接负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还能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对其产生影响;(3)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效应受到乐观的调节,相对于乐观水平高的个体,间接效应在乐观水平低的个体中更为显著;(4)此外,在乐观水平高的个体中,上行社会比较对自尊的负向预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都不显著,但是上行社会比较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负向预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在被动性使用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的中介作用仍然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对自尊以及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维护与促进个体自我概念健康发展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6.
This essay uses the Chinese culture as an example to underline the culturally specific contextual problems regarding 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to point to a new direction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 this area. The Western view of man as an autonomous being who makes free and rational choices as a moral agent is clearly reflected in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his methodology. The Confucian view of ma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an orderly universe with an innate moral sense to maintain harmony is quite different. Further, the preferred mode of resolving human conflict in China is reconciliation and collective decision making rather than individual choice, commitment, and responsibility as in the West. In the light of thes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two cultural traditions, an alternative to Kohlberg's theory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67.
支付渠道通常是捐赠信息中的必要元素。研究基于元认知推断理论, 探讨了支付渠道数量因素(多个vs.单一)对个体捐赠的作用机制。通过6个实验和1个单文章元分析, 结果发现:相比单一支付渠道, 多个支付渠道反而会抑制个体捐赠的金额和意愿, 感知商业化和道德怀疑连续中介以上效应。关键原因在于, 多支付渠道在商业化背景下的频繁应用会使得人们持有“多支付渠道=商业化”的朴素信念。基于此, 个体会对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的捐赠信息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 进而怀疑捐赠对象的道德性, 最后弱化捐赠意愿与行为。此外, 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 当“多支付渠道=商业化”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低时, 个体将无法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过程, 从而弱化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对个体捐赠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68.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的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由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及机制, 并探究从消极影响转变为积极成长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国内疫情期间, 776名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上工作的咨询师(平均年龄42.57岁, 平均咨询经验12.44年)为研究对象, 使用问卷法测量热线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正念、寻求意义、继发性创伤应激(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TS)和替代性创伤后成长(Vicarious Posttraumatic Growth, VPTG)。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1)咨询师的共情正向预测STS和VPTG; (2) 正念在共情和STS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寻求意义在共情和VPTG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 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STS、STS-寻求意义、正念-STS、正念-STS-寻求意义的中介路径对VPTG起正向预测作用。该结果提示要辩证看待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关注从消极反应到积极成长的转变, 这不仅能够深化共情及其影响的理论, 还能为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9.
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视频游戏的迅速普及, 使视频游戏对老年人的影响也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游戏中认知功能的训练能有效延缓认知老化; 游戏中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以及与其他玩家的互动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网络视频游戏还能增加老年人的社会交往, 扩大社交网络, 增强社会功能; 此外, 互动视频游戏还能使老年人进行更多的身体锻炼。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视频游戏对成功老龄化更全面的影响, 老年玩家在视频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理解视频游戏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进行应用研究, 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要为游戏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0.
渴求感特别是线索诱发渴求是成瘾行为维持和戒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研究一以25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为被试,以网络相关和中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Cue-reactivity Paradigm)的研究发现,只有网络相关文字刺激能显著诱发网络成瘾者的渴求感。在此基础上,研究二以4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为被试,以公开演讲范式为压力诱发情境,以网络相关词语和中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Cue-reactivity Paradigm)的研究发现,在压力条件下,网络相关文字能诱发网络成瘾者更为强烈的渴求感。本研究深化了对网络成瘾形成维持心理机制的研究,也为网络成瘾的干预矫正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