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2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本研究分别用动机错误程度差异增大与后果严重程度差异缩小的两个系列改编对偶故事对5至7岁儿童的道德判断依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儿童由原来的后果判断转为动机判断的人数均达显著性水平。儿童的年龄越大,转变的人数就越多。据此可以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受到行为后果与行为动机两个方面的影响,只不过是行为后果的影响作用要大大超于行为动机;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两者的相对影响作用逐步会此消彼长。皮亚杰的有关结论应予以补充与修正。 相似文献
212.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眼动技术探讨了文本阅读中当前信息跟背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92名。实验1使用移动窗口技术,计算机屏幕上每次只呈现一个句子,让被试自己按键逐句进行阅读,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探测词的再认反应时间和不同实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来探讨文本阅读中信息加工的具体过程。实验2使用眼动技术在一种更自然的情境中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眼动指标的差异来进一步探讨文本阅读中信息加工的具体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背景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激活和整合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激活是整合发生的前提,有整合必先发生激活,但激活发生后并不一定会发生整合;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阅读时间的延长主要发生在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213.
探讨在双类别情境中,新项目与类别成员的关系对特征推理的影响.共包括两个实验,被试是62名大一年级学生.实验1与实验2分别探讨在有无类别标签的情况下,诊断特征数量的增减对新项目预测特征推理的影响,即探讨类别特征相似性与竞争性的线性变化对特征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有无类别标签,诊断特征数量的增减对新项目预测特征的推理影响是相同的,即相似性与竞争性的线性变化对特征推理的影响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14.
该文介绍了概念和类别研究中基于解释的观点。和原型观、样例观不同,基于解释的观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知识背景的影响;二是不同的学习任务的影响;三是类别知识的运用的再影响。该文从时问的先后描述了解释观的主要观点及其典型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15.
采用问卷调查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的方法,对我国初中阶段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老家认同水平。(2)在城市认同方面,女生的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在城市所待时间超过5年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其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在城市所待时间少于或等于5年的城市农民工子女。(3)在老家认同方面,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老家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初三年级学生,初三年级的学生中,在城市所待时间长于5年的学生,其老家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在城市所待时间少于或等于5年的学生。(4)内隐联想测验显示,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积极的内群体认同,更容易将本群体的概念词与积极的属性词相联系,存在内群体偏好。 相似文献
216.
217.
否定句理解中知觉仿真的动态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否定句理解中被否定的情境和真实情境在头脑中的具体表征。实验材料包括否定句和图片,根据句子隐含形状与再认图片的匹配关系分为匹配和不匹配两个版本。实验1中句子呈现时间为700ms,结果发现匹配版本中图片再认时间明显短于不匹配版本,证实了否定句理解中被否定情境的知觉仿真。实验2中句子呈现时间延长到1000ms,结果两个版本图片再认时间没有差异,说明读者已经转为对否定句所表达的真实情境进行仿真。实验支持了知觉符号观并进一痔说明否常甸珈解中知带仿直和知慌符号瀚活是一个动杰的“两步击”的加工讨程。 相似文献
218.
219.
Emotional labor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regulating both feelings and expressions in response to the display rules for promoting organizational goals.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labor (i.e., surface acting and deep acting) on service employees’ emotional exhaustion. However, the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association is largely missing from prior research. Drawing o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is article reported 2 daily diary studies examining the role of customer treatment toward employees in channeling emotional labor's impact on employee emotional well‐being. Specifically, Study 1 measured emotional labor at the between‐person level as habitual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used by service employees, and Study 2 measured emotional labor at the within‐person level to capture its fluctua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employees engaging in more surface acting we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negative treatment from customers, which in turn increased their negative affect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Further, employees engaging in more deep acting we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positive treatment from customers, which in turn increased their positive affect.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20.
渐减提示法呈现样例对学习迁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了从样例学习到问题解决过渡的样例设计方式。实验结果表明:渐减提示法是动态的联结样例和问题解决的有效形式,符合认知技能获得的四阶段模型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要求;渐减提示法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样例问题进行高质量的自我解释和产生心理预期,是实现从样例学习到问题解决过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