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2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7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510篇
  2017年   2846篇
  2016年   2269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601篇
  2011年   2452篇
  2010年   2561篇
  2009年   1530篇
  2008年   1757篇
  2007年   2274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具身情绪是在近年来大热的具身认知领域影响下提出的便于研究情绪的理论,主要表现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及情境等共同作用影响的; 而替代性创伤是用以描述心理工作者因长期接触创伤后患者对其进行危机干预,而出现类似的创伤反应和身心不良症状的概念。这两者在形成结构上存在相似之处。本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介绍,从具身的视角描述了替代性创伤的成因,最后结合实际对未来研究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73.
为考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56名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未来时间洞察力、领悟社会支持、自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社会支持和自尊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为三条中介路径:一是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 二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 三是社会支持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拓展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4.
荀子在《解蔽》里,对于鬼神迷信做了生动的分析批判。他说道:夏首的南边有个叫涓蜀梁的人,此人既愚而又事事恐惧。在月光明亮的晚上走路,低头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伏在地上的鬼,仰头见自己的头发,又以为是站着的妖怪。吓得转身就跑, 回到家中,竟然惊吓而死。由此,荀子得出结论说:凡人们认为有鬼,必定是有精神恍惚、心智不清的时候留下的印象。荀子  相似文献   
75.
音乐特有的审美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对于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作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高尚人格的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6.
2020年初,在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医生是战“疫”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受关注的职业群体。这次疫情是否改变了以往因医患矛盾而引发的大众对医生的道德判断?本研究采用徐科朋(2019)编制的道德判断材料,以非医护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分别比较了疫情前和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判断。结果发现:(1)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公平行为上的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中,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关爱、忠诚、权威行为上,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前。(2)在整体不道德行为上,疫情中大学生均对医生的评价比对照组严格。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背叛、颠覆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宽松。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伤害、背叛、堕落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严格。(3)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整体不道德行为和各维度不道德行为上的评价较疫情前均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77.
收入分配公平判断是人们对自己收入所得公平与否的主观评价。通过对参照点和收入金额的控制,探讨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对收入分配公平判断的共同影响。结果发现,(1)民众的收入公平判断受参照点的影响,在有参照点的情景下比无参照点情景下更感觉不公平;(2)不同工资水平下,民众的公平判断具有显著差异,而且民众对低于平均工资的“受损”比高于平均工资同等金额的“受益”赋予的公平感的权重更大,即存在得失感受的不对称;(3)不同的工资参照点、多得和少得的分配结果共同影响民众的公平判断,即损失规避在参照依赖对公平判断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8.
采用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探讨耐挫心理的结构及因素间关系。研究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3名被试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发现:(1)耐挫心理的结构由坚信、乐观、可控和醒悟构成;(2)坚信、可控和醒悟共同影响乐观。研究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基于研究1的耐挫心理结构编制大学生耐挫心理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耐挫心理四因素结构有良好的拟合指数;(2)醒悟正向预测坚信,进而正向预测可控,最终正向预测乐观;(3)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耐挫心理的结构包含坚信、乐观、可控和醒悟四个因素;大学生耐挫心理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作为未来研究的工具。  相似文献   
79.
ABSTRACT

Misinformation often continues to influence people’s cognition even after being retracted (the 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 of misinformation, CIE). The current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central executive function of WM and updating could influence the CIE of misinformation with varying relev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entral executive func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IE, especially for the high-relevant misinformation. While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updating ability had a weaker impact on the CIE in general and on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CIE for the low-relevant misinformation. The study extend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CIE from previous studie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mental-model-updating hypothesis, and offers a preliminary clue for identifying the persons vulnerable to the CIE of misinformation in the real world.  相似文献   
80.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we review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there exists a mechanism that selects input on the basis of its similarity to the required action. This response-based input selection differs from the more established space- and object-based input selection in that it is not constrain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input. Our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two-choice Stroop effect is caused by this response-based selection mechanism. By contrast, it is known that the flanker effect is determined by the space- and object- based selection mechanisms. We explore whether the conflict resolution of the Stroop and flanker tasks is different as well by embedding these two tasks in a PRP (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paradigm. We show that the Stroop and the PRP effects are additive whereas the flanker and the PRP effects are underadditive, suggesting that the processes in charge of the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he Stroop and the flanker tasks are indeed different. We discuss possible reasons for this difference, and discuss possible ways in which the response-based mechanism can be implemented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