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In this commentary, the author first seeks to counterbalance the current focus on the cost of cultural value mismatch by calling attention to ample evidence in the literature that value mismatch can produce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in the long run, besides promoting cultural innovations and individual creativity. Second, we propose three factors that differentiate the benefits from the costs of cultural value mismatch. Personal orientation towards integrating heritage and host culture, accurate perception of cultural value differences, and supportive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benefits. In contrast, dichotomous orientation towards one or the other culture, exaggeration of value differences between heritage and host culture, and assimilationist social environm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costs. Third, our analysis of the decoupling between cultural values and ecological niches in the special issue led to observation of bidirectionality in cultural value mismatch: Whereas most articles in the Special Issue focus on the cross-cultural value mismatch that occurs when people move from a more rural, low-resource, less technological ecology into a more urban, high-resource, more technological ecology, we were able to document the effects of value mismatch when movement occur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相似文献   
892.
Abstract

The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 (BIC) has been used sometimes in SEM, even adopting a frequentist approach. Using simple mediation and moderation models as examples, we form posterior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via using BIC, which we call the BIC posterior, to assess model selection uncertainty of a finite number of models. This is simple but rarely used. The posterior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an be used to form a credibility set of models and to incorporate prior probabilities for model comparisons and selections. This was validated by a large scale simulation an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roximation via the BIC posterior is very good except when both the sample sizes and magnitude of parameters are small. We applied the BIC posterior to a real data set, and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ility in incorporating prior, addressing overfitting problems, and giving a full picture of posterior distribution to assess model selection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893.
Wu  Tung-Ying 《Philosophia》2020,48(1):391-404
Philosophia - Numerous papers have investigated the transitivity principle of ‘better-than.’ A recent argument appeals to the principle of mereological dominance for transitivity....  相似文献   
894.
早期依恋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简称ASD)儿童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社会融合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从北京、青岛、郑州、武汉、无锡和赤峰市等地28所融合幼儿园中筛选出来的210名ASD儿童及其母亲进行施测,考察母亲的依恋风格对ASD儿童母子依恋的影响,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ASD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总体状况良好;轻度ASD儿童的母子依恋水平显著高于中度、重度ASD儿童;(2)母亲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ASD儿童母子依恋均呈显著负相关;母亲关爱、鼓励自主与ASD儿童母子依恋均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控制与ASD儿童母子依恋呈显著负相关;母亲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母亲关爱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控制均呈显著正相关;(3)母亲关爱在母亲依恋回避与ASD儿童母子依恋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母亲关爱、母亲控制在母亲依恋焦虑与ASD儿童母子依恋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95.
研究选取297名8~12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了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对儿童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及其预测力的年龄差异。研究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来测量被试对同伴的信任分数。采用同伴提名的方式测量同伴的特质可信度分数。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获得同伴的面孔可信度分数。结果发现(1)同伴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均能正向预测儿童的同伴信任,同伴的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越高,儿童对其信任程度也越高。(2)特质和面孔可信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同伴的面孔可信度高时,特质可信度对儿童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也更大。(3)特质可信度对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而面孔可信度对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不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896.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和共同追求。幸福社会基础在民生,关键靠教育,重心在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本研究以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基础,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5029名中小学生的测量,编制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综合幸福感量表。量表由道德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学业幸福感、健康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五大分量表构成,包括17个因子,共113个项目,力争科学、系统、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评中国中小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97.
本文采用连续报告任务,从非线索指示项目的角度入手,探讨无效后线索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后线索效应的产生,以此进一步了解“后线索效益”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无论采用空间后注意线索,还是非空间的颜色后注意线索,都产生了“后线索效益”,即后线索确实提高了被试视觉工作记忆的表现。无效后线索的存在不会影响“后线索效益”的产生,该效益的理论解释符合优先提取说,即被试会利用后注意线索优先提取线索指示项目,产生更快和更准确的反应。  相似文献   
898.
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发展中形成的独创性有别于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机构的创建和讲义、大纲、教材的编写独树一帜;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术导向、学术范式、学术线索的把握自成一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话语立场、话语权力、话语力量的确证自成一格。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独创实践演绎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化的学术篇章。  相似文献   
899.
孟昭兰  邓惠 《心理学报》2000,32(1):49-53
研究旨在证明;实验1.实验室人工诱发婴儿被试愤怒情绪被划分为爆发怒与潜在怒两种愤怒表现形式,它们在婴儿进行的“迂回”作业操作中显示了不同的功能作用:爆发怒被试的操作效果显著优于潜在怒被试。实验2.以实验1同样的方法诱发婴儿被试愤怒情况下,在另一项“寻找”作业中验证了爆发怒与潜在怒两种愤怒形式确实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实验2以心率水平测量作为验证指标。  相似文献   
900.
成年人个性特征与某些认知作业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NEO-FFI个性问卷研究了个性特征与记忆、问题解决及视觉搜索反应时的关系。作业难度均属中下。被试为20-85岁四组成年人120名。结果:(1)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外向性(E)对人姓回忆及图形再认有负性预测关系,开放性(O)对人姓回忆及猜图用策略百分比有正性预测关系。(2)控制年龄因素的偏相关结果表明,神经质分(N)和清图用策略百分比,E分和图形再认、人姓回忆,认真负责分(C)和数字、字母、汉字搜索反应时均呈负相关。(3)认知指标加入个人情况诸因素作为自变量与个性特征求多元逐步回归方程显示,解决问题方案数量与E分呈负性预测关系,心理状态等因素与个性预测影响更大。(4)认知作业与个性特征关系各年龄组结果不同,两者关系青年组和老老年组较大,这可能与不同年龄成年人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