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1篇 |
免费 | 255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10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文章主要介绍了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机制的两种理论:非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和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重点围绕着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的一个关键问题,即非目标语言的词汇是否对目标语言的词汇提取形成竞争或者干扰详细地论述了二者的理论分歧,非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认为非目标语言的词汇会对目标语言的词汇提取形成竞争,而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认为不会形成竞争。文章最后介绍了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机制的最新研究趋势,表明了非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和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逐步走向融和 相似文献
222.
223.
224.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 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 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 实验2的结果发现, 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 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 实验3的结果发现, 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 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 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 且有两种不同形式; 两种形式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225.
通过3个实验探讨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的情绪意义。实验1采用限制联想法考察红色和蓝色的情绪意义。实验2、实验3采用启动范式, 分别考察在知觉水平和概念水平上红色和蓝色对情绪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知觉水平:在唤醒度和优势度上, 红色知觉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知觉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知觉既能引发高愉悦情绪, 也能引发低愉悦情绪, 而蓝色知觉只引发了高愉悦情绪, 这体现出本土化特点。(2)概念水平:在唤醒度和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概念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只启动了高愉悦情绪, 而蓝色概念同时启动了高愉悦和低愉悦的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不一致。本研究表明:(1)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引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愉悦度上; (2)颜色知觉和颜色概念对情绪的引发机制可能具有如下特点:颜色知觉对情绪的三维度具有直接的引发作用; 而颜色概念对情绪唤醒度和优势度的引发是以颜色知觉为中介, 对愉悦度的引发则是以社会文化为原因。本研究探讨了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的作用, 对红色和蓝色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同时, 直接比较并剖析了颜色知觉与概念对情绪的引发特点, 对于揭示二者对情绪引发的内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26.
探讨样例与作业问题的表面概貌相似性对原理运用的影响作用。实验1扩大了Ross的研究材料中样例与测题表面概貌方面的差异程度,探讨两者的表面概貌相似性对原理运用的影响。实验2探讨样例与测题在表面概貌的事件类型方面发生改变的条件下,两者的表面概貌相似性对原理运用的影响。实验3探讨在样例与测题表面概貌有两个级别差异的条件下,两者的表面概貌相似性对原理运用的影响。3个实验均采用被试内设计,要求被试学习原理及样例后完成与样例的表面概貌有不同相似关系的测题。结果表明:(1)样例与问题的表面概貌对原理运用有影响,当两者表面概貌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表面概貌的事件类型方面发生变化时,其表面概貌相似性对原理运用的影响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2)样例与问题的表面概貌对原理运用的影响作用,受到两者对象对应性质的制约,当对象对应相似时,其表面概貌相似就会促进解答测题时运用原理,而当两者的对象对应相反时,其表面概貌相似就会对原理运用产生干扰作用。据此可以认为,样例与作业问题表面概貌的相似性,不仅会影响原理的通达,而且也会影响原理的运用。Ross关于表面概貌相似与否不影响原理运用的结论应该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227.
228.
采用学习-测验两任务范式,通过3项实验探讨了社会行为的效价信息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在学习阶段,被试观看具有积极效价的帮助行为(某智能体帮助另一智能体爬山)和消极效价的阻碍行为(某智能体阻碍另一智能体爬山),以及与各自运动特性匹配的无社会交互行为,其目的为建立不同智能体颜色与社会行为效价信息的联结关系。在测验阶段,则分别检验社会行为中的施动方(帮助者和阻碍者)颜色和受动方(被帮助者和被阻碍者)颜色的注意捕获效应。结果发现,消极社会行为中施动方颜色和受动方颜色均更容易捕获注意,而积极社会行为效价信息并没有改变联结特征值的注意捕获效应;且相比于受动方,与消极社会行为效价建立联结的施动方颜色的注意捕获效应更强。该结果提示,存在消极社会行为效价驱动的注意捕获,且消极的效价信息与卷入社会行为所有个体的特征建立联结,但该联结中施动方物理特征具有更高的注意优先性。这一发现暗示,声誉信息与对社会交互行为的整体表征可能综合作用于对社会交互事件的注意选择。 相似文献
229.
230.
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兼及普通学校和工读学校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研究利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的方法,对青少年的亲子沟通与其行为问题、同伴关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就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影响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用多样本比较分析了普通学校初中生和工读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理论模型与数据吻合很好,家庭亲子沟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同伴关系和学业成绩。(2)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对学生的同伴关系、行为问题和学业成绩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各观察变量中,父子沟通时间和母子沟通态度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有显著影响,亲子沟通(父母)时间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3)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多样本比较表明,普通校与工读校的青少年在模型结构上存在差异。工读校的青少年,其母亲的沟通态度和选择的沟通场合对同伴关系有显著影响,其父亲对沟通场合的选择和母亲的沟通内容对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父亲沟通的内容与主动性对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有影响。(4)普通校学生的同伴关系对行为问题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工读学校,同伴关系对行为问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