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3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Children often learn about the world through direct observation. However, much of children's knowledge is acquired through the testimony of other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how preschoolers weigh these two sources of information when they are in conflict. Children watched as an adult hid a toy in one location. Then the adult told children that the toy was in a different location (i.e. false testimony). When retrieving the toy, 4- and 5-year-olds relied on what they had seen and disregarded the adult's false testimony. However, most 3-year-olds deferred to the false testimony, despite what they had directly observed. Importantly, with a positive searching experience based on what they saw, or with a single prior experience with an adult as unreliable, 3-year-olds subsequently relied on their first-hand observation and disregarded the adult's false testimony. Thus, young children may initially be credulous toward others' false testimony that contradicts their direct observation, but skepticism can develop quickly through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212.
本研究通过预览搜索范式考察靶子在颜色高突显情况下的预览效益,探讨其优先选择机制。结果发现在靶子颜色高突显的情况下,预览效益没有出现,说明预览效益的出现有其一定的条件和限制,并为基于刺激特征的抑制的解释提供了支持证据。本文还探讨了预览效益消退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13.
在教学有效性的框架下,从学生评价的视角,编制了《初中生评价教师教学有效性问卷》。首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的收集,结构化问卷调查,项目的重要性分析三个过程形成初测问卷。然后,进行初测问卷的施测,通过区分度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删除项目,最终形成《初中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问卷》的正式问卷。最后,对所编制的问卷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交叉效度和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相似文献   
214.
应聘情境下作假识别量表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方  刘红云  张月 《心理学报》2010,42(7):791-801
在应聘情境中, 被试容易对人格测验作假。应对作假的常用方法是采用社会称许性量表对作假直接测量, 再去校正和识别作假效应。但是采用社会称许性量表测量作假存在很多问题, 因而基于作假的特殊性质开发了《作假识别量表》。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证实了量表的单维性, 解释率为54.650%。概化理论检验表明测验信度较好, G系数为0.906, j系数为0.902。采用一个真实的应聘情境检验效度, 发现《作假识别量表》对作假更加敏感, 能够比较充分地测量作假。  相似文献   
215.
采用表情图片作为外源性提示的点探测任务,通过109名大学生探讨依恋倾向性和注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依恋回避维度和三种面部表情的提示有效性指标呈现显著负相关;依恋回避高分组出现了提示有效性效应的消失和逆转;依恋焦虑维度和提示有效性、注意卷入和注意分离没有相关。结果表明:回避性依恋者对任何信息都存在回避性注意偏向;回避性注意偏向的强度随信息依恋效价的增强而增强;回避性注意偏向的出现为去激活策略的存在提供了跨文化证据。  相似文献   
216.
廖东升  杨芳  张晶轩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829-1836
无意识目标与社会态度、刻板印象和图式等一样, 是行为的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一种表征, 包含有目标设定、追求情境和追求手段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被环境中的刺激自动激活, 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无意识目标启动的概念和其他心理表征的启动不同, 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够促使带有动机性的行为出现, 启动线索的影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自变量与自身心理状态和环境中他人的影响有关, 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因变量与任务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有关。“知觉-行为模型”、“无意识行为选择模型”、“评价准备模型”和“情感因素模型”能够分别从“无意识”和“目标”两个角度对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无意识目标启动原理在商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好地完善理论研究和进行实际应用, 今后应该更加重视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脑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17.
研究了378名大学生心理弹性在家庭功能与自我分化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1)家庭功能亲密度、适应性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正相关;(2)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三个因子对自我分化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3)层级回归发现,在同时考虑心理弹性各因子的影响时,对自我分化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家庭功能亲密度β值下降且显著性水平降低。结论: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三个因子在家庭功能亲密度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18.
夫妻相似性和婚姻质量的关系一直是婚姻适应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然而至今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而且两者间的作用机制也没有得到充分探讨。为此,从澳门选取132对夫妻,采用夫妻独立作答的方式,对他们的价值观,沟通模式和婚姻适应进行测查,以探讨夫妻价值观的相似性和差异,以及沟通在夫妻价值观相似性和婚姻质量两者关系间的作用。经t检验、阶层内相关和结构方差模型分析,结果发现:(1)夫妻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相似性,其实夫妻的相似性明显多于随机配对的夫妻;也存在差异,其中丈夫比妻子更看重权力和成就;(2)丈夫报告的双方回避沟通明显多于妻子,但其报告的婚姻满意度和情感表达明显好于妻子;(3)研究不仅验证了以往研究结果,即夫妻越相似,其婚姻质量就越高,而且进一步发现这种关系通过沟通起作用。最后,研究得出结论,伴侣选择应是相似和互补结合的产物,而沟通是夫妻关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219.
采用记得/知道范式,以正性、负性和中性图片为实验材料,以32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考察情绪记忆鲜活性和准确性的关系。结果发现,情绪记忆的记得成绩好于中性记忆,说明情绪记忆较中性记忆更具鲜活性;情绪记忆的鲜活性和准确性存在较大的关联,在正性、负性和中性图片上相关都达到了显著,表明情绪记忆的鲜活性与刺激中心细节的恢复相联系。  相似文献   
220.
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是生活中诸多的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 自我损耗理论在发生领域、损耗状态的时限和内在机制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对自我损耗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于认知、情绪及人格特质等领域; 自我损耗后效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应用化的趋势。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自我损耗的机制, 对影响因素和损耗后效上存在的争议进行澄清, 并在测量工具上寻找突破以满足理论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