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3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Previous studies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group bias and resource scarcity have produced heterogeneous findings, possibly due to their focus on the allocation of positive resources (e.g. money).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ngroup bias would be amplified or eliminated when perceived survival resources for counteracting negative stimuli are scarce. For this purpose, we exposed the participants and another confederate of the experimenters (ingroup/outgroup member) to a potential threat of unpleasant noise. Participants received some ‘relieving resources’ to counteract noise administration, the amount of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enough for them and the confederate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i.e. abundance vs. scarcity). First, a behavioural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at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manifested only in the scarcity condition; in contrast, the participants allocated similar amounts of resource to ingroup and outgroup members in the abundance condition, indicating a context-dependent allocation strategy. This behavioural pattern was replicated in a follow-up neuroimaging experiment, which further revealed that when contrasting scarcity with abundance, there was higher activation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as well as stronger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the ACC with the empathy network (including the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and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for ingroup compared to outgroup members. We suggest that ACC activation reflects the mentalizing process toward ingroup over outgroup members in the scarcity condition. Finally, the ACC activation level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 influence of resource scarcity on ingroup bias in hypothetical real-life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a follow-up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12.
杨中芳 《心理学报》2023,55(3):355-373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藉助分析COVID-19疫情控制的应急心理机制,提出一个思考中国人“自我”的新架构,希望未来它能成为研究这一热门研究领域的新进路。沿用中国传统流传下来、但却一直被沿用至今的中庸思维,以及其内涵的“阴阳思维”及“全息思维”作为立论基础,提出“中庸行动我”的构念。它是指个体在选择及执行解决问题之具体行动方案时,依现实“情境需求”,灵活地“协调”出一个最恰当的“行动我”,以配合集体战疫的需要及功效。“中庸行动我”这一构念的提出,不仅只是为了解释战疫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它欲反映出中国人思维“灵活性”的根源,从而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自我”的另类进路,不再只是以跨文化研究进路所关注的“本质自我”为主要立论基础,从而丰富了该领域现有的知识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方俐洛  高晶 《心理学报》1990,23(1):25-31
对交迭记忆任务的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任务交迭类型、交迭任务数和任务呈现间隔时间都是影响交迭记忆业绩的因素。交迭记忆业绩随任务交迭类型的复杂程度提高而降低,随呈现间隔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复式交迭类型中,随交迭任务数的增多而降低。从而说明了时间繁忙和信息加工强度是心理负荷的两个因素。(2)据实验结果求出了在本实验情境下的交迭记忆曲线公式。  相似文献   
14.
词义赋值的模糊统计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马谋超 《心理学报》1990,23(1):53-59
本工作采用了一种称之为区间统计的模糊统计方法,对三个维度上的量词或分类词作了经验的赋值工作。它们分别涉及差异量词、及完好性和肯定性的分类词。差别量词有‘无’,‘几乎无’,‘较小’,‘中’,‘较大’,‘很大’,‘极大’。完好性分类词有‘劣’,‘差’,‘可’,‘良’,‘优’。有关肯定性的有‘少许’,‘基本’,‘坚决’。文中列出了若干统计的指数。它们相应于每个词义的模糊集隶属函数,心理量表值和模糊度。从所得结果中可以表征,所有给定的语词,除极个别外,都属模糊概念。还可看到:在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序关系。在心理量表上,相邻的有序词义之间的距离是不等的,而且各自都有不同的模糊度。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APPLE Ⅱ微机控制的同视机,选用医用三级检查图片中的彩色和黑白两种立体图对,对30名被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在同视机条件下,当双眼图象交替闪烁相位的交替频率平均在7Hz以上时,双眼立体视觉形成。(2)双眼刺激交替呈现时,彩色图对的立体感闪烁融合阈值约为33Hz,黑白图对的立体感闪烁融合阈值约为25Hz,两者差异十分显著(P<0.0001)。  相似文献   
16.
理解模糊概念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不同场合下人脑理解模糊概念(量词、修饰词)的动态特点,并且考察了不同赋值区间(论域)、比较级的基数、上下关联(Context)等变量对理解给定的模糊概念的影响,特别考察了上述问题上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周期性特点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涛  方格 《心理科学》1997,20(5):431-435
本研究探讨了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周期性特点的认知发展.实验任务是让被试判断两个给定日期之间的时间距离是正向接近还是反向接近。结果表明:儿童对习俗时间的周期性特点的认知成绩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随着两个日期之间距离的增大,反应时不断增加,正确率不断降低,在两个日期相互接近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边界处,反应时最长,正确率最低,表现出显著的“距离效应”和“边界效应”;儿童可以利用数字系统进行判断,他们的认知加工策略包括计数、数字运算和凭借习俗时间的空间表象进行模拟加工等等。  相似文献   
18.
小学儿童奖赏公平性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富熹  王文忠 《心理学报》1994,27(4):354-361
采用信息加工研究途径并假设故事情境探索小学儿童对奖赏公平性的社会认知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与成人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7,9岁儿童容易将"均等"与"公平"混淆,还没形成一个稳定的分配模式,而12岁儿童已能运用"努力"、"成果"、"能力"等规则较为稳定地作出公平奖赏决定或评价,但还没达到对更高层次的社会准则的理解和掌握。儿童这一发展制约于他们的信息加工能力以及获得有关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7-15岁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以承诺为主题的两难推理故事探查7-15岁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及其发展。结果表明,儿童的有关发展制约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和调节友谊关系的道德规范的理解,并表现出阶段结构的发展模式,我国儿童的发展具有某种跨文化的普遍性,也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方法 ,从人类理性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的生产经营条件下的目标设置方式 ,发现不确定性和目标难度对管理者的目标设置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在确定的 ,且任务较容易的情况下 ,目标设置是以一种与理性期望模型相一致的方式进行的 ,而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 ,管理者则倾向于采用渐进适应的模式设置目标。对管理者的经营活动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发现 ,在高难度的任务目标情景中 ,决策者更多地从战略的层次 ,而不是从具体的层次上寻求实现目标的途径 ,从而提出了目标难度与实绩的“策略搜索层次”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