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3篇
  1968年   1篇
  1967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Multiculturalism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school climate, but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multiculturalis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has not been widely studie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chool support for multiculturalism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280 Asian American and Hispanic youth, including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ocultural empathy as potential mediators.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vealed that perceived multiculturalism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ethnocultural empathy for Asian Americans and Hispanics, and that ethnocultural empathy, in turn, was predictive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Hispanics only. Results of bootstrapping to test for mediation effects revealed ethnocultural empathy to be a salient mediator for Hispanic youth. Although ethnic identity did not mediate the link between multiculturalis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ethnic identity was significantly predictive of achievement for Hispanics. On the whol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stering a school climate supportive of multiculturalism may improve empathy toward ethnic out-groups. Furthermore, schools that promote compassion and tolerance for diverse ethnic groups may achieve better academic outcomes among Hispanic youth.  相似文献   
92.
采用EyeLink 1000眼动仪, 选取韩、美、日、泰四国留学生各20名, 在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两种呈现方式下阅读中文语句, 以此来探讨二语学习者在阅读中文时词边界信息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二语学习者在中文阅读中存在着一致的眼动模式, 即在单次注视事件中, 倾向于注视词的中间部分, 在多次注视事件中, 倾向于注视其开端部分, 然后再计划一次词内再注视。词边界信息能够有效地引导中文二语学习者的眼动行为和眼跳计划, 更多地将首次注视位置落在词的中间部分。最后, 词边界信息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促进作用没有受到母语文本呈现方式熟悉性的调节。我们认为, 中文二语学习者在阅读中的眼跳目标选择可能采用的是战略-战术策略。  相似文献   
93.
孟迎芳 《心理学报》2012,44(1):30-39
记忆包括编码和提取两个重要阶段, 以往研究多关注内隐和外显记忆在提取阶段的脑机制分离, 那二者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是否不同?为探讨这个问题, 该实验采用两阶段的迫选再认方式, 把学习项目区分成三类:随后被选择且告知为见过的项目(记住), 随后被选择但告知为猜测的项目 (启动)以及随后未被选择的项目(忘记)。结果表明, 从200 ms开始的颞区负走向Dm效应为内隐记忆(启动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 400~500 ms前额区正走向的Dm效应为外显记忆(记住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精细加工过程, 而200~300 ms中央区及600 ms开始的顶区负走向的Dm效应为两种记忆类型所共有, 它们分别反映了对刺激的注意状态以及把编码后的刺激信息登记进相应记忆系统的过程。因此,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既存在着分离, 也存在着重叠的现象。  相似文献   
94.
基于认同驱动的营销关系视角, 系统地探讨了基于多元企业认同的企业身份构建及其张力调和机理。具体地,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身份理论, 探索多元企业认同的结构; 其次, 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创新的视角, 描绘多元企业认同形成及演化过程; 最后, 探究多元企业认同的身份构建以及身份张力调和机制。在理论上将消费者-企业认同扩展到多个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认同, 探索多元企业认同的身份构建及调和过程, 揭示其背后深层作用机理。实践上为企业与客户保持长期、和谐、多赢关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5.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重复阅读对母语为汉语的大学生阅读英语语篇的作用。研究采用2(目标词词频:高频、低频)×5(阅读遍数:1遍、2遍、3遍、4遍、5遍)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1)随着阅读遍数的增加,读者的阅读理解正确率呈上升趋势,总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回视次数和平均注视时间显著降低,平均眼跳幅度显著增加;(2)阅读遍数与目标词词频的交互作用显著,表现为重复阅读对低频词识别的促进作用要显著大于对高频词识别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重复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英语语篇的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96.
聋人大学生在适应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些适应问题既有和健听大学生群体相同的适应问题,又有一些聋人群体存在的特殊适应问题。然而,目前尚无适用于我国聋人大学生适应力测评的标准化工具。本研究以872名聋人大学生为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为基础,基于聋人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修订,建立《聋人大学生适应量表》。结果表明:(1)问卷包含4个维度,分别是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共由19个项目组成;(2)修订后的问卷,项目与量表总分相关系数在0.42~0.60之间,项目区分度指标良好。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量表总分分半信度0.85,量表信、效度指标良好,《聋人大学生适应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指标。  相似文献   
97.
98.
99.
Pierre Le Morvan 《Synthese》2008,162(2):251-264
How is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related to knowledge? Is it, as widely thought, constitutive of knowledge? Is it merely a means to knowledge, or merely a means to something else, such as truth? In a recent article in this journal, Hofmann (2005, Synthese, 146(3), 357–369) addresses these questions in attempting to defend an important argument articulated by Sartwell (1992,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9(4), 167–180) and reconstructed and criticized by Le Morvan (2002, Erkenntn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alytic Philosophy, 56(2), 151–168). This Sartwellian argument purported to show that, since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is of merely instrumental value, it is not constitutive of knowledge.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Hofmann’s defense of Sartwell fails, but that its failure brings to light some important lesson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justific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ruth an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