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6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491篇
  21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Occupational therapy has emphas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rapist and the client. The occupational therapy guidelines for client-centered practice produced in the 1980s by the Canadian Department of National Health and Welfare and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Task Force on 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ce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1983) has had variable use over the years. While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believe in the principles of client-centered care,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have been difficult to fully implement and also seem narrow in light of all the external forces and challenges posed by today's clients and their rights, and the ethics of medicine. Other concepts need to be in place to facilitate the true constructs of client-centered care.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med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occupational therapy perspectives on client-centered and family-centered care are reviewe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various iterations of client-centered and family-centered care are posed for consideration of a newer more inclusive relationship-centered concept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  相似文献   
992.
Lin Ma  Jaap van Brakel 《Dao》2013,12(3):297-312
In this essay, we present a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philosophical dialogue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drawing on both hermeneutics and analytic philosophy. We advocate the approach of “de-essentialization” across the board. It is true tha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re always to be observed across languages and traditions, but there exist no immutable cores or essences. “De-essentialization” applies to all “levels” of concepts: everyday notions such as green and qing 青, philosophical concepts such as emotion(s) and qing 情, and philosophical categories such as forms of life and dao 道. We argue that interpretation is a holistic multi-directional process constrained by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attun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assume that “the other” is a human being, who, in most cases, is consistent and stating that which is true or right. This is the condition of possibility for intercultural philosophical dialogue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No more necessary conditions are needed. There is no need to presuppose concepts or categories that are universal for all humans and their languages (such as emotion(s) and qing 情).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图式治疗对大学生亲密恐惧的临床疗效,以54名有亲密恐惧问题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支持咨询和图式治疗对比的实验研究,对疗效评估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重复测量(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预后图式组亲密恐惧以及情感剥夺、缺陷/羞耻、伤害/疾病的易感性、情感抑制等四个适应不良图式都显著低于支持组,而且干预后图式组人际功能和适应功能等两项心理治疗效果评估指标都显著高于支持组。结论:图式治疗比支持支持咨询能更有效地减轻大学生亲密恐惧。  相似文献   
994.
房慧聪  周琳 《心理科学》2012,35(4):857-861
本研究采用行为测量与ERP分析相结合的范式,以视差分离方式、线索提示有效性为自变量,考察三维空间中内源性注意定向对立体视觉加工的影响及其脑电机制。结果发现:无论是短SOA还是长SOA,3D空间中预测性中央符号线索对后续辨认任务均产生了启动效应,且启动效应量不随SOA延长而变化。短SOA下,经典提示效应和跨深度提示效应均表现为有效提示下的N1波幅大于无效提示条件;长SOA下,线索提示效应则表现出了无效提示条件诱发较大N1波幅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5.
侯春娜  伍麟  刘志军 《心理科学》2014,37(2):499-505
从Johnson等人发现群体参照效应至今,该领域的研究正经历着对实验范式的不断质疑和改进。范式的不断变革与自我理论研究的推动有着密切关系。建立完善、统一的实验范式一直是此领域中面临的困境。初期研究者主要采用将群体参照与自我参照比肩并皆与语义加工控制组的记忆效果相对比的模式;后继学者对语义加工的控制条件提出了质疑,进而主张该研究领域应遵循自我归类理论的指引,确立以同一层面的内群—外群的比较为实验范式。但以外群作为控制条件,依然面临着其形象性弱于内群的质疑。本研究认为,将一般他人任务条件纳入控制组不但可以弥补外群群体形象性差的不足,而且为连接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架起了桥梁。未来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以内群—外群的比较为基础,并结合一般他人的对比为范式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996.
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直以来研究只关注有意识状态下人们的外显态度,对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内隐态度最近才引起人们的意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这一理论对传统的态度概念及测量技术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该对双重态度模型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双重态度类型及相关的研究证据作了详细介绍,最后探讨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对态度改变、态度测量及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等未来研究方向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997.
鲁忠义  马红霞 《心理学报》2011,43(7):763-77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了情境模型加工中主角情绪与时间转换因素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显示, 关键句的阅读时间模式为:放松-放松=担心-放松<放松-担心=担心-担心。实验2采用4×2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在担心-担心模式下大的时间转换比小的时间转换的阅读时间长, 而时间转换因素对于主角情绪状态是担心-放松、放松-放松和放松-担心模式的加工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读者在阅读语篇时实时追踪主角的情绪状态, 出现了部分的情绪转换效应。阅读中读者体验到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情境模型的建构, 相反, 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妨碍情境模型的建构。时间转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主角情绪状态的加工, 主角担心-担心的情绪状态在大的时间转换条件下, 前后两种相同的消极情绪可能会产生一种叠加效应, 使读者的情境模型加工更加困难; 而在小的时间转换条件下, 读者对从放松转向担心的情绪状态的加工会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998.
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关注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研究者日益聚焦于个体特征及其与情境因素的互动对就业能力的内在结构进行探索,并尝试更多地开发和采用多维、多源测量工具。在西方,以就业能力为前因变量、后果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实证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也仍存在诸多分歧和局限。在我国,进行本土化就业能力结构和测量探索以及围绕无边界职涯条件下就业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整体作用机制开展相关实证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99.
本文报道了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电化学检测法。用Bio—Rex阳离子树脂处理提取尿中的儿茶酚胺。该法的回收率去甲肾上腺素为97±5%;肾上腺素为97±9%;多巴胺为76±8%(各进行5次测定)。本文同时对不同生理心理状态下尿儿茶酚胺的分泌量进行了液相色谱法测定。  相似文献   
1000.
在四只三岁龄雄性猕猴(Macaca mulatta)中,研究了识别熟悉人与陌生人、熟悉猴与陌生猴嗓声中的脑事件相关电位(ERPs)。结果表明,对熟悉猴和陌生猴的噪声“er”所诱发的ERPs在左颞区和左、右两顶区存在着显著差异。熟悉猴嗓声在左颞区诱发的P200波潜伏期长,左顶区N100波幅值大,在左、右顶区P300波潜伏期短。熟悉人与陌生人嗓声“pa”诱发的ERPs在左、右顶区P200波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熟悉“Pa”诱发反应潜伏期短。熟悉人与陌生人噪声“ba”诱发的ERPs没有差异。熟悉猴嗓声与熟悉人嗓声加“pa”诱发的ERPs相比,在右颞区的P300波幅值显著变大,两顶区N100波幅值也增大,在右顶区P200和P300波的潜伏期也明显变短。顶问区N100波潜伏期短、幅值高。陌生人与陌生猴“pa”嗓声诱发的ERPs间没有差异。熟悉猴嗓声和陌生猴嗓声出现的概率不同,并不引起ERPs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