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People automatically redirect their visual attention by following others’ gaze orientation, a phenomenon called “gaze following.” This is an evolutionarily generated socio-cognitive process that provides people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environments. Often, however, people in crowds can have rather different gaze orientatio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gaze following occurs in situations with many conflicting gazes. In two experiments, we modified the gaze cueing paradigm to use a crowd rather than a single individual. Specifically,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a group of human avatars with differing gaze orientations, and the target appeared randomly on the left or right side of a display. We found that (a) when a marked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number of avatars with divergent gaze orientations, participants automatically followed the majority’s gaze orientation, and (b) the strongest gaze cue effect occurred when all gazes shared the same orientation, with the response superiority of the majority’s oriented location monotonically diminishing with the number of gazes with divergent orientat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majority rule plays a role in gaze following behavior when individuals are confronted with conflicting multigaze scenes, and that an increasing subgroup size appears to enlarge the strength of the gaze cueing effect.  相似文献   
262.
自性(Self)是心理分析的核心概念。本文对荣格与后荣格学派关于自性的论述进行梳理,重点阐述了荣格理论中自性的特性与动力、诺伊曼的自我——自性轴说、福德汉姆的自性发展观和建构主义的自性观。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研究方法、治疗对象、治疗方法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这些学说差异的原因。最后,简述自性对心理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3.
采用比较研究的实验范式,从偏离校准、优于常人、控制错觉和过分乐观三个效应上比较学习困难初中生和一般初中生的过度自信特点。结果显示:(1)在"偏离校准"效应上,学习困难初中生在困难任务中和学习一般初中生同样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但在简单任务中则存在不自信。(2)在"优于常人"效应上,学习困难初中生和学习一般初中生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简单任务中,他们认为自己"优于常人",而困难任务中,他们认为自己"差于常人"。(3)在"控制错觉和过分乐观"效应上,学习困难初中生和学习一般初中生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男生比女生的过度自信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264.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象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象,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265.
李志常所撰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是道教史上具有重要代表意义的一篇经典游记作品。本文在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该游记具有“两种视角的独特写法”、“与政治同行的宗教游记”以及风俗人情的记载、科学不盲从的态度、语言简洁、优美,结构前后照应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66.
陈勃  申继亮 《心理科学》2006,29(6):1336-1339
以表征水平评估为实例,对有关将后形式运算作为超越皮亚杰形式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之理论观点进行评析。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对252名成人被试认知适应性发展水平的实证考察,分析结果表明,一些后形式运算的评估方法、实证数据及理论逻辑在建构超越形式运算之上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存在空泛与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267.
沈模卫  田瑛  丁海杰 《心理科学》2006,29(2):258-262
数字数量的空间表征问题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采用Fischer等人的实验范式,探讨了较浅程度加工时一位阿拉伯数字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空间表征,结果发现:(1)对数字进行较浅程度的加工(仅仅注视数字)时,在水平方向上出现了SNARC效应,即激活了数字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表征,数字数量按照小、中、大的顺序自左而右地映射到心理数字线上;(2)对数字进行较浅程度加工时,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出现SNARC效应,即未激活数字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表征。  相似文献   
268.
个体心理治疗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雪华  申荷永 《心理科学》2006,29(6):1524-1526
本文尝试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角度对个体心理治疗的复杂性加以阐述。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心理紊乱并不必然是心理健康的敌人;在个体心理治疗的动力发展过程中,治疗师与来访者相互适应突现配对联盟,来访者的心理变化或新的心理结构的突现具有不可预测性;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使得僵化有序、封闭、适应不良的系统朝向日益复杂、开放、灵活适应的状态转化。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探索人类的心理体验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69.
关于学生自我妨碍策略与学业不良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沈烈敏 《心理科学》2006,29(3):618-620
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对240名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生进行了自我妨碍策略与学业不良的相关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学业优秀者与学业不良者采用自我妨碍策略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学业优秀者与学业不良者采用自我妨碍策略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业不良与自我妨碍预测因素即自我效能感、智力责任归因、自尊、抑郁存在相关,与惧怕否定没有显著相关等。  相似文献   
270.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沈德立  梁宝勇 《心理科学》2006,29(6):1282-1286
社会各界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为我国心理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心理学家有责任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文章介绍了为在中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体系所做的几项工作:(1)编写用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规范教材;(2)对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3)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4)研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5)组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