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职务分析中的不准确性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务分析以人的主观判断为基础,因而容易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该文总结了职务分析中的不准确性来源及其影响,包括职务分析者、职务分析工具以及职务分析中潜在的社会的和认知的不准确性来源,指出易于产生不准确性的职务分析方面,并探讨了职务分析不准确性和职务内真实差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职务分析中社会和认知的不准确性来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较大范围的人群造成相当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突发事件控制效果和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因疫情、疾病、生活、工作以及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而致的情绪问题非常突出。突发事件时情绪问题的表现有疑病、恐慌、焦虑、抑郁和强迫心理等,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而不同群体如罹患人群、隔离人群、家属、普通就医者及一般公众的情绪问题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应对措施。突发事件为情绪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3.
顿悟的大脑机制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罗劲 《心理学报》2004,36(2):219-234
自从柯勒1917年提出顿悟的概念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的关注。但有关顿悟过程的精确的大脑机制却始终未被触及。从心理过程上看,顿悟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我们以谜语作为材料,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精确记录了人类的大脑在实现顿悟的一瞬间的活动状况。结果显示顿悟过程激活了包括额叶、颞叶、扣带前回、以及海马在内的广泛脑区。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证据,本文认为:顿悟过程中,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依赖于海马,问题表征方式的有效转换依赖于一个“非语言的” 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而思维定势的打破与转移则依赖于扣带前回与左腹侧额叶。  相似文献   
184.
王培培  罗劲 《心理学报》2006,38(5):702-708
为了实现FOK(feeling-of-knowing)和FonK(feeling-of-not-knowing)的双向分离,实验一采用高频词或者低频词为线索项目,检验FOK和FOnK的预测准确性。结果发现,在低频线索条件下FOK的预测准确性表现出高于FOnK的预测准确性的趋势,而在高频线索条件下则正好相反,但上述两组差异并未在统计学上达到显著的程度。实验二采用词-非词对和相关词对两种实验条件,在证明相关词对条件可以促进FOK并降低FOnK的同时,观察到词-非词条件可以促进FOnK并降低FOK,从而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证明了FOK和FOnK是两个不同的维度的量。上述结果为知道感的“双过程假设”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5.
2~6岁儿童心迷走紧张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峥  郭德俊 《心理学报》2006,38(2):240-246
考察2岁、4岁和6岁3个组共104名有效被试,在基线状态下的基线迷走紧张以及与年龄相符的中等压力任务下的迷走抑制的发展。结果发现,基线迷走紧张与迷走抑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4岁组、6岁组儿童的基线迷走紧张显著地高于2岁组,而4岁组与6岁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基线心跳周期随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增长;迷走抑制没有年龄差异,6岁组的基线对任务的心跳周期变化显著地大于2岁组的心跳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86.
工作绩效预测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人格、能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和工作绩效预测模型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研究表明,个体的能力、人格等个性特征影响其工作绩效,合适的能力、人格测验能较好的预测其工作绩效,并受到一些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影响。文章提出应从工作绩效结构、预测模型和跨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加强工作绩效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87.
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与电生理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面孔识别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发展迅速,该文围绕Bruce-Young的面孔识别模型,探讨模型中各认知单元的内涵、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面孔识别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另外,通过ERP研究结果,指出了Bruce-Young的面孔识别模型中的不足之处,由此提出了修正的面孔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88.
North American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reported higher social anxiety among people of Asian heritage compared to people of Western heritage. The present study used a cross-national sample of 692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xplore explanatory hypotheses using planned contrasts of group differences in social anxiety and related variables. The East Asian socialization hypothesis proposed social anxiety would show a linear rel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degree of exposure to East Asian cultural norms. This hypothesis was not supported. The cultural discrepancy hypothesis examined whether bicultural East Asian participants (residing in Canada) would endorse higher social anxiety in comparison to unicultural participants (Western-heritage Canadians and native Koreans and Chinese). Compared to unicultural participants, bicultural East Asian participants reported higher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relation that was partially mediated by bicultural participants' reports of lower self-efficacy about initiat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lower perceived social status. Overall, the results suggest higher reports of social anxiety among bicultural East Asians may be conceptualiz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discrepancy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  相似文献   
189.
以日常生活中的条件推理语句为实验材料,采用大、小前提和结论依次呈现的“推断-判断”范式,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ERP)技术探讨了条件推理中否定前件下信念偏差效应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行为反应上,较信念促进,信念阻碍下的正确率更低反应时更长;在脑电上,两条件(信念阻碍和信念促进)诱发的ERP波形仅在大前提加工阶段出现明显的分离。这表明该推理下的信念偏差效应可能早在对大前提的语义表征阶段就已发生。  相似文献   
190.
从自尊的角度出发,与是否需要承担决策结果的责任相结合,探讨了低自尊、中等自尊和高自尊水平下的被试在模糊决策中的决策偏好。结果发现:角色差异对决策偏好没有影响;自尊水平的高低对决策偏好有影响,高自尊被试与中等、低自尊被试相比,更容易模糊规避。支持了高自尊个体比低自尊个体更具有防御反应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