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知道感与不知道感:一个关于元记忆判断的双过程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劲 《心理学报》2006,38(1):145-156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相似文献   
402.
罗跃军 《现代哲学》2007,(4):07-112
通常在追溯实践哲学传统时,都会上寻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然后就会跨过中世纪哲学而直接到近代哲学的传统,因而往往忽略了中世纪哲学传统对实践哲学的影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该文选取深受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影响的中世纪著名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分析对象,以《神学大全》中论述人的部分为基础,着重阐释他从实践伦理学角度对实践一行为的三重区分。同时,本文也指出在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中,实践与制作也不可以等同.即.作为伦理行为的实践与作为机械工艺的制作所遵循的原则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03.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是波前像差技术与现代白内障手术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多学科联合发展的结果。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较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可明显改善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倘若能实现个体化设计,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有望取代球面人工晶状体成为人工晶状体的主流。  相似文献   
404.
人格测验中作假的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试很容易对人格测验作假,这严重影响了人格测验的有效性。目前测评专家已经提出了一些应对作假的方法,它们可被分为事前控制技术和事后识别技术两大类。前者包括迫选式量表,警告及假渠道技术等,后者包括作假识别量表,IRT及反应时识别技术等。目前,在人格测验中嵌套使用作假识别量表,以及在测验指导语中加入警告是比较有效的两种方法,迫选式量表的发展也值得期待。由于研究者对作假的内部发生机制了解较少,这制约了IRT与反应时识别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05.
现代消费是以技术为主要对象的消费,消费者是技术的重要主体,因而也是技术的责任主体,消费者应通过负责任的消费为技术承担生态责任、社会伦理责任和促进技术健康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406.
罗贤  宋正国 《心理科学》2007,30(1):238-240
Michael Tomasello提出的用法建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获得是一个以用法为基础、以功能为引导的逐步建构过程,而个体语言获得又以种系遗传的生物基础和文化历史积淀下来的语言环境为前提。本文在皮亚杰经典建构主义的框架下探讨Tomasello关于语言获得的建构观。  相似文献   
407.
姜丽娜  罗大华  应柳华 《心理科学》2007,30(5):1113-1115
目击证人辨认对司法审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使其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影响目击证人辨认准确性的因素,即估计者变量和系统变量,并分析了目击证人辨认研究的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408.
行为与情绪的框架效应及其与个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湘云  王文忠  罗跃嘉 《心理科学》2007,30(6):1321-1323,1341
本研究旨在探讨行为和情绪的框架效应及与个性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对116名高校学生进行测查,区分个体的人格特点,并让被试阅读一个具有风险的手术问题的文字材料,其中一半被试阅读的材料以积极形式构建,另一半以消极形式构建,探察被试在不同情景之下的阅读行为和情绪表现。结果发现个体的神经质特性对不同再构造条件下的阅读时间和各种假设情景之下的情绪变化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被试在积极构造的情景中情绪反应更强烈。本研究证明了行为与情绪的框架效应,并且揭示了再构造过程对行为和情绪影响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409.
采用高校教师工作特征问卷、人格特质问卷、工作满意度问卷对40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高校教师工作特征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工作特征中的多样性与工作本身、人际关系达到中度相关;工作特征中的完整性与工作满意度、重要性与工作满意度的五个维度均达到中度相关;工作特征中的自主性与薪酬待遇、进修提升、人际关系呈中度相关;工作特征中的反馈性与工作本身、薪酬待遇、进修提升、人际关系呈中度相关。(2)高校教师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维度与进修提升呈中度相关;与领导管理呈  相似文献   
410.
The present study presents normative measures for 260 line drawings of everyday objects, found in Snodgrass and Vanderwart (1980), viewed by individual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in each cultural group, name agreement, concept agreement, and familiarity measures were obtained separately for younger adults and older adults. For a subset of 57 pictures (22%), there was equivalence in both name agreement and concept agreement, and for an additional subset of 29 pictures (11%), there was nonequivalent name agreement but equivalent concept agreement, across all culture-by-age groups. The data indicat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across culture-by-age groups in name agreement percentages and number of distinct name responses provided. We discover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older and younger American adults in both name agreement percentages (67 pictures, or 26%) and concept agreement percentages (44 pictures, or 17%). Written naming responses collected for the entire set of Snodgrass and Vanderwart pictures showed shifts in both naming and concept agreement percentages over the intervening decades: Although correlations in name agreement were strong (r = .71,p < .001) between our younger American samples and those of Snodgrass and Vanderwart, name agreement percentages have changed for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33%) of the 260 pictures; moreover, 63% of the stimuli for which Snodgrass and Vanderwart reported concept agreement now appear to differ. We provid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statistics and tests for both the present study and prior ones, finding differences across numerous item-level measures. The corpus of data suggests that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all measures can be found across age as well as culture, so that unequivocal conclusions with respect to cross-cultural or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can be made only when appropriate stimuli are selected for studies. Data for all 260 pictures, for each of the four groups, and all supporting materials and tests are freely archived athttp://agingmind.cns.uiuc.edu/Pict Norms. The full set of these norms may be downloaded fromwwwpsychonomic.org/arch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