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以日常生活中的条件推理语句为实验材料,采用大、小前提和结论依次呈现的“推断-判断”范式,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ERP)技术探讨了条件推理中否定前件下信念偏差效应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行为反应上,较信念促进,信念阻碍下的正确率更低反应时更长;在脑电上,两条件(信念阻碍和信念促进)诱发的ERP波形仅在大前提加工阶段出现明显的分离。这表明该推理下的信念偏差效应可能早在对大前提的语义表征阶段就已发生。  相似文献   
152.
李佳  毛秀珍  韦嘉 《心理学报》2022,54(8):996-1008
Q矩阵的正确性是影响题目参数估计和被试分类准确性的重要因素。针对Q矩阵修正问题, 首先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新方法(ORDP)。然后, 模拟研究通过改变被试知识状态的分布、样本容量(N)、测验长度(L)、Q矩阵错误率(M)、项目质量(Iq)和属性层级结构, 比较了ORDP与已有方法(R、RMSEA和HD)的表现。研究表明:(1) 当知识状态服从均匀分布时, ORDP方法在所有层级结构下最优; 当知识状态服从多元正态分布时, RMSEA和ORDP表现没有明显差异, 除独立结构外, RMSEA方法均稍优于ORDP方法; (2) 各方法在多元正态分布下的修正效果不及均匀分布时的修正结果; (3) NLMIq和属性层级结构对4种方法的表现均有明显影响; (4) 基于Tatsuoka (1984)分数减法数据的修正结果表明, 采用ORDP方法修正的Q矩阵与数据拟合最优。  相似文献   
153.
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897名流动儿童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和问题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呈显著正相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与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公正世界信念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社会自尊调节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问题行为的中介路径。社会自尊水平较高时,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显著; 社会自尊水平较低时,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4.
面孔作为一种高级的视觉刺激,在人际交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面孔吸引力更是影响着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交决策,如择偶、交友、求职、社会交换等。长久以来,研究者们从面孔特征、社会信息和观察者因素等角度不断探索着人们对静态面孔吸引力的感知,且多从进化角度加以解释。但是,人们如何表征面孔吸引力以及其动态性增强机制仍未可知。本项目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从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以及面孔动态性通过影响整体加工、影响对整体信息和特征信息的注意、以及影响社会信息来增强吸引力,从这两个角度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在研究1中,本项目从整体加工的角度探索了面孔吸引力的认知表征。研究1.1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探索高空间频率(更多局部特征)和低空间频率(更多整体特征)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旨在从空间频率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研究1.2通过操纵面孔对称性和面孔常态性探索面孔常态性在面孔对称性和面孔吸引力间的中介作用,探讨面孔吸引力的常态构型表征。研究1.3引入“三庭五眼”这一中国传统面孔审美理论,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研究“三庭五眼” 构型是否符合中国人对高吸引力中国面孔的表征,以此探讨面孔吸引力的整体表征。研究1.4通过评分任务和适应范式考察局部面孔遮挡是否促进整体面孔吸引力,以及这种促进作用是否由于人们通过局部特征“脑补”出了完整面孔。研究2从整体加工、注意和生命力的角度探讨面孔吸引力的动态性增强机制。研究2.1使用合成效应范式测量动态面孔吸引力的整体加工,探索动静态面孔的吸引力差异是否源于其整体加工程度的不同。研究2.2使用注意分散范式,并结合眼动技术,探讨人们对动静态面孔的注视模式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能解释动态面孔吸引力的增强。研究2.3结合问卷法、实验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生命力这一社会因素对动静态面孔吸引力的影响。本项目探讨了面孔吸引力的认知表征以及其动态性增强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人们对面孔吸引力的认知加工以及人类欣赏美这一高级智能。同时,本项目的结果对于日常人际交往和面孔吸引力相关算法的优化等方面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5.
物质成瘾者具有明显的冲动性特征, 表现为难以戒断的成瘾物质使用。这种行为的产生除了抑制控制的问题外, 源于多个维度的驱动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低弱的抑制力无法抵挡驱力的作用, 出现不平衡状态, 形成难以控制的渴求下的强迫性用药或习惯性用药行为倾向。驱动力来源于多方面, 奖赏效应, 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S-R式相关线索反应以及感觉寻求等人格特质; 控制成分则包括了反应抑制与无法延迟满足的执行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56.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 - Despite growing attention to health impacts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children left behi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parental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57.
Across species, kin bond together to promote survival. We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dyadic effect of exclusion by kin (as opposed to non‐kin strangers) on brain activity of the mother and her child and their subjective distress. To this end, we probed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s with a computerized ball‐toss game Cyberball. When excluded by one another, rather than by a stranger, both mothers and children exhibited a significantly pronounced frontal P2. Moreover, upon kin rejection versus stranger rejection, both mothers and children showed incremented left frontal positive slow waves for rejection events. Children reported more distress upon exclusion than their own mothers. Similar to past work, relatively augmented negative frontal slow wave activity predicted greater self‐reported ostracism distress. This effect, generalized to the P2, was limited to mother‐ or child‐rejection by kin, with comparable magnitude of effect across kin identity (mothers vs. children). For both mothers and children, the frontal P2 peak was significantly pronounced for kin rejection versus stranger rejection.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document the rapid categorization of social signals as kin relevant and the specificity of early and late neural markers for predicting felt ostracism.  相似文献   
158.
The goal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 between having a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 (BTP) with various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and to test how various operationalizations of a BTP might imp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having a BTP and SWB. We operationalized a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 using: (a) Drake et al.’s Time Soc 17(1):47–61, (2008) cut-off-point method, (b) Boniwell et al.’s J Posit Psychol 5(1):24–40, (2010) suggestion of using a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and (c) a deviation from a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 (DBTP; Stolarski et al. Time Soc, 2011).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having a BTP is related to increase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happiness, positive affect,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self-determination, vitality, and gratitude as well as decreased negative affect. Also, the DBTP was the best predictor of SWB. We discuss why individuals with a BTP are likely to be happier in life.  相似文献   
159.
双时间参数理论由贝尔纳普于2001年提出,该理论使用不同的语义解释参数构建以言行事行为的语境,以确定以言行事行为是否成功或者是否被满足。但是贝尔纳普在构建语境时却忽略了地点这一重要的语境参数,而这也导致了双时间参数理论对以言行事行为的成功以及满足条件的不完善刻画。本文中,作者就将提出一个对双时间参数理论的改进方案。文章中,第一节将在简要介绍双时间参数理论以及其中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修正方案的大体思路,即将双时间参数理论的基础由分支时间逻辑变为分支时空逻辑,文章第二节将介绍分支时空逻辑中的主要内容,而第三节则说明如何在分支时空逻辑上使用P_(STIT)算子刻画群体行动的问题。第四节将具体介绍作者所给出的对双时间参数理论的修正方案。文章最后一节则是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0.

The study reports the discovery of a new structure and spacing versus angle relation for a prevalent type of small-angle grain boundary in Y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