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0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74篇
  150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影响的问题。被试为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初二的学生 2 2 0名 ,其中男生 10 4人 ,女生 116人 ,年龄 13~ 14岁。由于国外已有研究的结果并不统一 ,研究的方法也缺乏生态化效度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教学现场实验 ,运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刺激来诱发学生愉快—难过情绪 ,以探索在教学情境中学生情绪状态对其创造性影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学生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创造性总体发挥水平显著高于难过情绪状态 (t=2 0 2 5 ,p =0 0 4 5 ) ,且主要体现在流畅性和变通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52.
通过在某三级医院安宁疗护科为期5个月的田野研究,分析临终病人与家属的临终互动过程,阐明互动支持者在促进其临终互动过程中的作用。期间共收集21例研究对象的20份家庭会议录音、79张照片、21份个案笔记,梳理出7个临终互动情境。研究显示,互动支持者发挥的作用有互动促发激发互动意愿、互动支持增加互动勇气和互动保障促进互动进行。由此得出结论,互动支持者作为病人与家属的互动桥梁,通过互动促发、互动支持和互动保障,翻译其行为背后的情感与期待、转述情感的表达,促进有效陪伴和及时表达爱,使病人善终、家属善别。  相似文献   
253.
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常常跨越了各个部门的边界, 因此必须发展新的协调合作方式, 通过多部门的合作来促进健康城市的建设。目前健康城市建设中多部门合作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政府统筹强力主导、参与机制初步建立、合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但在多部门合作制度、政府内部协调机制、社会部门参与程度、资源整合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结合有益经验和存在不足提出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54.
近年来, 辱虐管理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 以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辱虐管理影响员工创造力的中介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采用多阶段-多来源的策略, 以93名主管和369名员工为对象, 通过多水平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对三阶段主管-员工配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主管的辱虐管理行为会通过心理契约破坏的中介作用, 对员工创造力产生间接的消极影响; 但该负向的间接关系的强度对高中庸思维者而言较弱。本研究有助于揭示辱虐管理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 研究结果对企业员工创造力及创新行为的管理实践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55.
不显著结果(如, p > 0.05)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常见, 且容易被误解为接受零假设的证据, 并可能导致分组匹配研究的错误推断或者忽视被小样本的不显著结果掩盖的真实效应。但国内目前尚无实证研究对不显著结果的普遍性及其解读进行调查。本研究调查500篇中文心理学实证研究, 统计其摘要中出现与不显著结果相关的阴性陈述的频率, 判断并统计基于阴性陈述的推断准确性, 并使用贝叶斯因子对不显著结果中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重新评估。结果表明, 36%的摘要提及不显著结果, 共包含236个阴性陈述。其中, 41%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出现偏差(如, 解读为支持了零假设)。对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贝叶斯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仅有5.1%的不显著结果可以提供强证据支持零假设(BF01 > 10)。与先前对国际心理学期刊的调查结果相比(32%的摘要包含阴性陈述; 72%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错误), 中文心理学期刊中报告不显著结果的比例更高, 且对不显著结果解读错误的比例更低。但国内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不显著结果的认识, 推广适于评估不显著结果的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256.
8─11个月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特点与学习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奇  陶沙  曾琦  芦咏莉  王雁萍 《心理学报》1997,30(3):286-293
采用程序标准化的婴儿迂回行为测验,探讨了244名8-11个月婴儿的迂回行为发展特点及学习能力。结果表明:(1)8-11个月婴儿的迂回行为水平表现出随婴儿月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2)8-11个月的婴儿具有从反复尝试中学会迂回行为的可能性,其中9、10个月的婴儿的学习可能性较大,而8个月婴儿的学习可能性较小。(3)8-11个月婴儿的学习速度随月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257.
卢家楣 《心理学报》1992,25(3):106-113
本文在作者实践基础上,从建设新时期具有我国特色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材的高度,提出四点改革构想:1.在教材体系上,围绕师范生今后“教书”和“育人”工作组织心理学基本内容,形成有机联系的“双主线’结构;2.在教材内容上,突出“三个性”——以强调心理学内容对中学教育实践指导意义的实用性,带动理论阐述上的针对性和实践运用上的可操作性;3.在教材论述上,兼顾师范生的认识规律,采用现象—规律—运用的“三段法”程式;4.在教材编写上,提倡专家、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三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258.
陈俊  贺晓玲  李霞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12,35(4):906-910
采用故事法, 考察在3种动机冲突下幼儿反事实思维理解的发展。结果表明:(1) 2岁幼儿的加法、减法反事实思维得分显著高于替代反事实思维。(2)在加法反事实任务中, 2岁幼儿显著低于4岁幼儿;在减法反事实任务中, 3个年龄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3)在趋避冲突下, 加法与减法反事实得分都显著高于替代反事实。(4)在结果反事实理解任务中, 随着年龄增长, 幼儿结果反事实思维理解能力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59.
心理表象技术是指以呈现和操控心理表象为方式,达成心身健康目的的心理技术。研究梳理西方心理表象技术研究的历史,整理出十种比较体系化、有应用价值的心理表象技术;概要介绍了该技术在医疗护理、临床心理、教育、体育、社会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其有效的技术操作机制。最后,在新近的相关实验结论基础上,笔者提出"心理表象环境论"作为其有效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260.
Walking direction is an important attribute of biological motion because it carries key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specific intention of the walker. Although it is known that spatial attention is guided by walking direction,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this attentional shift is reflexive (i.e., constantly shifts to the walking direction) or not. A richer interpretation of this effect is that attention is guided to seek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otion. To investigate this issue, we examined how backward-walking biological motion orients attention because the intention of walking backward is usually to avoid something that walking forward would encoun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tention was oriented to the walking-away direction of biological motion instead of the walking-toward direction (Experiment 1), and this effect was not due to the gaze direction of biological motion (Experiment 2).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attentional shift triggered by walking direction is not reflexive, thus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rich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attentional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