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5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3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8年   2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Most research on coupl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comes from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nd suggests cross-cultural universality in effects, but emerging studies suggest that couple communication takes different forms depending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it occurs. The current study addressed this discrepancy by comparing the observed social support behaviors of 50 newlywed American couples and 41 newlywed Mainland Chinese couples, first on mean levels of positivity and negativity and second on behavior-satisfaction associations.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derived from observational work by Tsai and Levenson (1997), Chinese couples were observed displaying significantly more negative behavior than American couples,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the 2 groups did not differ in observed positive behaviors. Tests of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ulture on behavior-satisfaction associations showed that posi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only for American husbands, whereas nega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only for Chinese husbands. We speculate that cultural contexts may influence the display and evaluation of behavior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suggesting the need for caution when generalizing models and associated interventions to non-Western couples.  相似文献   
102.
刘叶涛  张家龙 《哲学研究》2012,(2):73-79,129
<正>现代分析哲学家致力于意义的分析,力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使哲学科学化。以罗素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前期分析哲学家拒斥一切形而上学,所有导致本质主义的学说均被他们宣布为虚妄。但到  相似文献   
103.
论技治主义:以凡勃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谋 《哲学研究》2012,(3):91-97,104,128
<正>20世纪下半叶以来,技治主义所主张的政治实践科学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政治活动的显著趋势。美国在罗斯福新政之后,社会管理、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日益成为"某种技术性事务",技治主义跻身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堪比实用主义。(Kleinberg,p.4)技治主义还广泛传入其他国家,产生  相似文献   
104.
刘莘 《哲学研究》2012,(5):113-117,129
<正>一、精神问题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由者有能力认知规范世界运行的普遍法则,有能力知道自己既是被规范的对象又是认知的主体。作为对象,自由者承认自由意味着对必然性的认识;作为主体,自由者不仅强调对必然性的认识已经蕴含着主体为世界立法,而且强调世界只有在精神里才能显现自己。精神知道  相似文献   
105.
该研究采用自然实验和问卷调查法,对268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画图表征策略训练,在此基础上根据策略学习情况筛选出掌握了该策略的218名学生,以这些学生为被试,探讨元认知在画图表征策略和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策略学习后,小学生的画图表征策略水平和数学问题解决成绩均显著高于策略学习前。(2)画图表征策略通过元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王慧  陈飞  刘雷  冯廷勇 《心理学探新》2012,32(2):139-145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通过简单赌博任务,操纵结果预期的效价(输或赢)与风险(高风险与低风险),考察了个体对结果预期阶段的效价和风险评估的脑内时程动态加工过程。脑电结果发现:(1)在N2成分上,结果预期的效价主效应显著,预期输比预期赢能够引起更大的N2波幅;结果预期的风险主效应不显著。(2)在N500成分上,效价与风险之间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预期输的条件下,肯定会输的N500波幅显著大于可能会输;而在预期赢的条件下,肯定会赢与可能会赢之间的N500波幅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不确定决策过程中的结果预期阶段,个体可能先对结果预期的效价进行加工,然后再对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7.
亚当·斯密的宗教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宗教自由放任理论和国际宗教管制理论。亚当·斯密的国际宗教管制理论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宗教人对来世的追求表明宗教经济人理性选择理论偏离了人的实际;缺乏道德感宗教的客观存在表明宗教并不当然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宗教市场的自律调节功能具有有限性,产品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弊端同样存在于宗教市场,取消一切宗教管制的宗教自由放任理论不成立,宗教管制因此具有深刻的经济基础,亚当·斯密的宗教市场理论为宗教管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考察高职生因果定向的特点及因果定向与学生学业表现(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的关系。该研究以修订的一般因果定向量表为工具,在济南和淄博的三所高职抽取505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修订后的一般因果定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高职生在因果定向的三个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由高到低依次为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个人定向;3)自主定向显著正向预测学业表现,控制定向显著负向预测学业表现,而非个人定向对学业表现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我国高职生与国外被试的因果定向特点基本一致,说明因果定向具有一定的文化普适性。同时,不同因果定向对学业表现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教育者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因果定向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9.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一所初级中学二年级青少年进行了一个学年的纵向追踪研究,使用Bjorkquist等人编制的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以及Parker和Asher编制的友谊质量问卷(FQQ)测查青少年的身体攻击和友谊质量。然后采用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法考察了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中的攻击行为与友谊质量(总问卷及分问卷得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前测"肯定与关心"得分后,身体攻击显著地负向预测了"肯定与关心"得分。在控制了前测的"冲突解决策略"得分后,攻击行为边缘显著地预测了后测的"冲突解决策略"得分。同时发现,后测"身体攻击"和"冲突与背叛"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10.
刘义 《世界宗教文化》2012,(2):23-29,114
宗教与全球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个标志在于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的提出及世界宗教和精神领袖千禧年和平高峰会议。其中,由前世界银行行长及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联合发起的世界信仰发展对话,即为推动类似目标的一个重要机构。发展的目的在于人。贫困不仅包括物质的层面,也包括精神的层面。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伦理和价值的支撑。文化应该作为一种创新机制,参与并影响全球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宗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发挥宗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强,文化和精神的维度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模式也将对世界论坛的讨论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