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7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5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8年   2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2.
5—13岁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研究——判别相等面积的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90-99
本实验是《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继续,但将内部被占面积改为圆形。结果表明:儿童判别面积从直觉判断发展到推理判断之间经历一种过渡形态。表现为,在同一判别中直觉和推理活动交错;能将被占面积各部分整合成整体,但对剩余面积部分的判别受直觉因素束缚;理解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但不能用来解决面临的课题等四种形式。完成这种过渡需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也再次证明儿童判别面积这种空间认知发展,在一定年龄范围存在着阶段性特点,同时儿童这种认知能力的显露程度又以课题条件难易为转移。  相似文献   
43.
刘范  赵淑文 《心理学报》1983,16(2):30-35
本文探讨了8—15岁儿童掌握交集概念的发展水平及解答交集应用题的过程,分析了儿童认知过程中各认知成分的交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已具有掌握简单交集概念的心理基础;对交集的认知包括概念、表象、感知操作等成分的交互作用,其中表象、感知操作成分具有重要意义;儿童解交集课题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认知活动,他们主动思考,采取策略,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帮助而上升到概念水平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44.
林国彬  万传文  邵郊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2):109-114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金丝猴对于从三维客体到其二维的照片及图片的概括能力。实验在三只未成年金丝猴身上进行。在基础训练中,训练动物辨别墨水瓶模型和小房子模型。然后用它们的照片和图画进行测验。实验表明三只金丝猴都不能把对客体的辨别迁移到照片和图画上去。  相似文献   
45.
本实验是分析学前儿童认知过程中三种不同的条件(实物、照片、语言指示)对儿童计数、操作和比较活动的影响,探讨认知的各直接成分和各间接成分的关系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了解3—6岁儿童在三种认知活动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46.
不同种类猿猴脑高级机能的比较生理心理研究的资料很少,并且意见不完全一致。和(1997)曾报道黑猩猩较阿拉伯狒有较大的推断能力。Shell和Riopelle(1958)报道阔鼻猴蜘蛛猴(Ateles geoffroyi),卷尾猴(Cebus albifrons)  相似文献   
47.
李德明  刘善循 《心理学报》1982,15(1):114-116
我们在研究睡眠剥夺影响大鼠记忆巩固的实验中,观察到睡眠剥夺引起大鼠条件反射的反应时(R T_(CR))明显缩短。我们认为,这可能反映了动物在睡眠剥夺后脑的兴奋性有所升高,本实验用电休克阈值作指标验证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48.
Two experiments examined the effect of time on causal attributions. In Experiment I, subjects who described themselves into a tape recorder assumed mor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behavior after 3 weeks' time than others who explained their behavior immediately after its occurrence. In Experiment II, actor-subjects took part in a getting acquainted conversation and explained their behavior more dispositionally and less situationally after 3 weeks' time than they had initially, while observer-subjects experienced no change over time. Results we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n altered self-perspective in memory and the diminished salience of situational details over time.  相似文献   
49.
情绪活动和某些生理机能或心理过程的关系很久以来就已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外科手术前患者的情绪状态及其相应的生理机能的变化,也曾受到注意。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进行针麻手术,他的情绪状态对针麻过程及其效果的作用如何,这种情绪状态和某些心理、生理机能有什么联系?这是针麻临床上和理论上应予探讨的问题之一。本工作试图综合分析患者的情绪状态和与之伴随的某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以探讨  相似文献   
50.
为证明年龄对老化的标识作用,研究假设降低被试的主观年龄可减少老年人的主观老化体验。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以主观年龄为自变量,分为"等于年代年龄"(控制组)和"小于年代年龄10±5岁"(实验组)两种水平,随机分配至两组的62名老年被试填写《个人老化体验问卷》,评估其主观老化体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后测中的主观老化体验不仅显著低于本组前测,也显著低于控制组,且这一结果不受被试最初自评的主观年龄影响。原假设得到证明,支持年龄对老化的标识作用。年龄标识对老化意义的简单化建构了世俗的绝对老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