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周国韬  张平 《心理科学》1997,20(4):324-328
探讨了初中生在代数方程学习中,代数能力感与方程能力感两类学习能力感、计划性策略、努力策略与认知策略三类一般学习策略、适宜性策略和多样性策略两类方程具体策略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方程成绩优秀生和不良生在学习能力感和学习策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两类具体策略和两类能力感对方程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实在论”与“实在论”之争是当前有关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争论的核心。批判者指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反实在论”,社会建构主义者则竭力澄清自己的“实在论”立场。该文认为:社会建构主义是一个芜杂的思想体系,任何一种简单的结论都难免失之武断,妨碍对它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把握社会建构主义关键在于对“现实”的理解,社会建构主义的“现实”是统一了主客体的生活的现实,它对主客关系的超越对现代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实在论者,了解实在论特有的问题和局限性,有助于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参与这场争论。  相似文献   
103.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应用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丽萍  袁加锦  李红 《心理科学》2011,34(4):813-818
与真实记忆一样,错误记忆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正性心境下,个体会有更多的错误记忆;(2)个体对负性刺激更易产生错误记忆;(3)错误记忆存在着心境一致性效应。这些研究结果在临床治疗和司法鉴定等方面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1)避免心境一致性效应;(2)根据心境状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3)移植负性错误记忆治疗成瘾行为;(4)根据情绪体验辨别记忆的真伪。未来的研究在深入探讨情绪影响错误记忆的理论机制的同时,可以立足于两者的交互作用进行更多应用性的研究,以扩大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4.
郭力平  郝俊  朱文佳 《心理科学》2012,35(4):882-888
本研究采用表征理解任务和规则学习任务,通过比较真人互动、视频拟互动和视频非互动三种条件下年幼儿童的学习效果,考察拟互动在2-5岁儿童视频学习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岁儿童的视频学习存在视频缺陷现象,2.5岁到5岁儿童的拟社会互动视频学习效果明显,优于非互动视频学习,与真人互动学习相当。2.5岁至4.5岁是拟互动视频学习的最佳年龄。  相似文献   
105.
分别以直接标识物和间接标识物为线索考察2.5岁、3岁、4岁儿童的视频空间定位能力发展.结果表明:在直接标识物任务中.各年龄组儿童空间定位的正确率无明显差异.而在间接标识物任务中,2.5岁儿童空间定位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年长儿童;参照物的复杂程度影响2-4岁儿童视频空间定位的正确率,2.5岁和3岁儿童更易受影响;间接标识物所处位置对儿童视频空间定位产生影响.另外,在定位策略的使用上,两维视频空间中儿童表现出与三维空间不同的策略使用偏好,儿童更倾向于使用特征线索进行定位.而非几何线索.  相似文献   
106.
心理史学的发展给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带来如下启示:心理学史专业工作者应加强史学修养,明确自己的史学研究立场和原则;心理学史不只是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从拒绝到接受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史学研究方法的态度转变,蕴涵着当代人文社科研究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107.
研究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话语”定义,它们各自引申出一类“话语分析”。最为常见的是话语的描述性定义——“话语是建构某个对象的意义、表征或陈述系统”;另一种是功能性定义——“话语即做事”;“话语即行动”;“话语即实践”。话语分析在心理学中首先是一种研究立场,其次是一类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立场,话语分析悬置了心理、人格等传统心理学构念;解构了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原则;重新调整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作为研究方法,心理学中的话语分析有修辞研究、隐喻研究、叙事研究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8.
李琳  郭力平  杜玉虎 《心理科学》2007,30(1):185-188
选取2~5岁汉语儿童,考察其在不同情境和不同转换程度下,对形容词“大”和“小”的理解。结果显示:(1)情境类型、转换程度和年龄分别对儿童理解“大”与“小”有显著影响,但三者交互作用不明显。(2)就情境类型而言,儿童在感知情境中理解“大”与“小”较为容易;就转换程度而言,儿童在不同情境的转换条件下理解“大”与“小”最为困难;儿童对“大”和“小”理解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总体来说,情境特点对2~5岁儿童理解“大”与“小”有重要影响,对早期教育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9.
本研究综合了来自中国大陆1581名3~6岁儿童的语言能力与错误信念关系的19个研究的数据, 通过元分析考查了二者相关的强度, 并分析了影响相关强度的因素, 包括所测量的语言能力及研究使用的错误信念任务的差异等。结果显示当控制了儿童的年龄后, 语言能力和错误信念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 研究中所测查的语言能力的类型、使用的错误信念的测量任务的类型不会对语言能力和错误信念的关系强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0.
Peer victimizat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amily and peers are two of the most proximal and influential microsystems for children.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eer pressure on peer victimization. According to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attachment theor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may serve as a model of peer interactions. Therefore, we proposed the hypothesis that peer pressure functioned as a mediator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eer victimization.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in a sample of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examined whether this mediation model varied by gender. Participants were 2382 seventh grade students (1166 girls and 1216 boys) in Beijing,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eer pressure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eer victimizat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dditionally, peer pressure partial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peer victimization. Furthermore, multi-group comparisons showed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mediation model. The direct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peer victimization was a little larger in boys, whereas the indirect effect was larger in girl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contributes to peer victimization in non-Western culture as well. These findings als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volved in peer victimization by interrelating family and peer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