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1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自闭症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关于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候,这一点在国际上已无异议,但究其发展障碍的本质如何,则各种见解仍处于分歧之中。本文主要是从认知心理学和发展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认知障碍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参考观点。  相似文献   
62.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French-Canadian Modified PTSD Symptom Scale (MPSS-FC) in a sample of French-Canadian undergraduates. Findings uncovered a 3-dimensional model for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scales, which shared factorial invariance. In addition, the MPSS-FC scales had adequate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a satisfactory 5-week test-retest reliability. In view of its satisfactory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the MPSS-FC seems promising as a brief screening measure of PTSD. Indeed, the MPSS-FC as a stand-alone measure could be used with a population known to have been exposed to a traumatic event.  相似文献   
63.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已经成为公务员考试中不可缺少的测评工具之一。在实践发展中,行测内外部的变化引发了许多研究问题。然而,现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为有限。为了提高行测的科学化水平,该文指出未来亟需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1)借鉴认知诊断理论对各个题型进行研究;(2)测量结构的确立;(3)分级分类考试的架构设计;(4)新题型开发;(5)分数合成;(6)试题公平性等。  相似文献   
64.
道德外语效应(Moral Foreign Language effect)是指人们的道德判断在外语条件下发生改变的现象,自该效应提出以来,其背后的机制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道德外语效应的解释机制主要有审慎加工增强、情绪反应减少和道德规范联结的减弱等。本文对三种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情绪、道德规范和外语水平对道德判断可能会产生影响。同时,本文指出未来可以从自我控制、认知启动效应、消极情绪启动效应及道德规范与外语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5.
孙岩  吕娇娇  兰帆  张丽娜 《心理学报》2020,52(12):1393-1406
认知重评作为高度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否消耗随后任务所需的认知资源仍存在争议。以往研究把重评作为单一策略研究,并未区分重评亚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与认知控制结合的任务,考察自我关注和情境关注两种重评亚型调节情绪的效果,以及对随后认知控制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两种重评策略都能有效调节情绪,但调节效果存在差异。从行为角度看,与中性刺激相比,负性刺激会引发更高的负性情绪水平,对随后冲突任务的认知控制能力更差。进一步从神经机制水平来看,增加负性情绪可能会进一步消耗随后任务可用的认知资源,与自我关注重评相比,采用情境关注重评降低负性情绪后,对随后冲突任务的认知控制能力更强。说明两种重评亚型并不同质,不仅在调节情绪的效果上存在差异,而且会引发不同的认知控制后果;同时,负性情绪水平越高,认知控制能力可能会越差。  相似文献   
66.
本研究旨在探讨优秀家电销售人员应具备的胜任特征。首先通过对20名家电销售人员的行为事件访谈,初步构建了家电销售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然后通过对20例顾客与家电销售人员的互动进行自然观察,进而对所建构的模型加以验证。研究表明,家电销售人员胜任特征模型共包括9项:成就导向、主动性、学习发展、影响力、洞察力、服务意识、可信赖、情绪稳定性以及产品知识。  相似文献   
67.
为考察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采用交叉滞后设计,使用家庭适应与亲合评价量表和留守儿童安全感问卷对287名留守初中生进行间隔一年的两阶段纵向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水平在一年间存在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安全感则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农村留守初中生T1安全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父子亲合和T2母子亲合,T1父子亲合对T2安全感正向预测作用仅在男生中显著。  相似文献   
68.
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比较了普通样例和类比比较样例在学习物理综合题中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类比比较样例对物理综合题学习的迁移效果以及“提示”这一样例设计方法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通过类比比较样例学习物理综合题的效果优于普通样例;(2)相比于单综概念类比比较样例,综合概念类比比较样例能更好地提高物理综合题学习的近迁移成绩,但未提高其远迁移成绩;(3)提示能明显促进类比比较样例在物理综合题学习中的作用,但不同提示类型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类比比较样例是学习物理综合题的有效样例形式,而其中综合概念类比比较样例效果最佳;开放式提示和支架式提示均能较好地促进类比比较样例的学习。  相似文献   
69.
青少年期母子性格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性格喜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考察性格喜好与母子性格、家庭成员亲密度的关系以及性格喜好在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成都市632对初高中学生及其母亲分别自评并填写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同时评价喜欢对方性格的程度。另外,青少年还报告了与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通过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层级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结果发现:性格喜好与母亲性格、青少年性格均有显著关系,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好程度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有显著正相关。青少年性格和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好程度能直接预测家庭成员亲密度,同时青少年和母亲的性格还通过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好程度间接作用于家庭亲密度,提示性格喜好在二者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0.
The present study employed a mixed method approach in the effort to explore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practices among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LGBT) individuals, as well as the meanings ascribed to the terms religiosity and spirituality by LGBT adults.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consisting of open- and close-ended items among 498 LGBT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identified individuals attending an annual Pride event in a large northeastern city.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consistent with other studies, spirituality was defined largely in relational terms (e.g., in terms of one’s relationship with God and with self). Religion, in contrast, was defined largely in terms of communal worship and in terms of its negative influences in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For this sample of LGBT persons, spiritual identities were more pronounced than religious ones, and this pattern may be explained by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ual self in relation to prosocial engagement and interconnectedness with others,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the universe. Further,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practices were explained, in part, by the religion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was raised, level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in which the person is currently situated.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reality that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LGBT individuals may remain committed to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ife,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a motivation to make sense of one’s place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light of societ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intolerance to LGBT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