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8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65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3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动作发展障碍(Developmental motor disorders)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常见特征。通过系统回顾孤独症儿童动作发展障碍的神经科学研究, 发现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浓度的改变及γ-氨基丁酸相关蛋白和Shank蛋白的表达异常不仅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而且还能导致突触兴奋性与抑制性失衡, 进而改变孤独症儿童小脑和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孤独症儿童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胼胝体结构的改变对全脑的连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神经生化机制和脑结构的异常共同导致了脑功能的异常, 最终造成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发展障碍。此外, 动作发展障碍与孤独症核心症状共同的神经基础主要包括镜像神经元系统紊乱, 丘脑、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异常以及SLC7A5和PTEN 基因突变。未来研究需要关注与运动密切相关的其他神经递质, 如乙酰胆碱和多巴胺; 探索动作发展障碍神经网络的动态机制及其形成; 剖析该障碍的神经机制和自闭症核心症状神经机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2.
工作非一成不变。即使组织借助工作设计设定了特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员工也会出于维护积极自我形象、控制感和与人建立联结的核心需求而开展工作塑造——主动调整对工作的认识、工作任务和人际交往——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尽管工作塑造的前因后效研究已较充分,但较少研究触及自我认同这一核心。鉴于此,本研究以自我认同理论为主线,探寻当个体面临重大外部挑战时,如何通过自我提升与自我防御两种机制应对环境变革,进而借助工作塑造及工余塑造完成自我认同的重构。通过4个研究探讨消除自我认同威胁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把握自我成长机会作为自我提升机制,揭示工作环境重大变革激发个体自我塑造行为的中介机制;基于压力应对的认知评价模型,探讨个体特征在初级评估阶段,组织情境特征在次级评价阶段的调节效应;开展现场干预研究,探讨结合自我建构进行工作塑造的效果。本项目将工作塑造和自我认同重新连结起来,构建了工作环境变革情境下个体自我塑造的双路径模型,以望对两个领域均有贡献。  相似文献   
83.
随着网络教学和视频学习的普及, 近期大量研究关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作用。真人教师对学习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存在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支持真人教师能够促进学习; 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则认为教师的存在会阻碍视频学习。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发现:第一, 教师对视频学习效果有比较弱的促进效应,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测验(d = 0.23)和迁移测验(d = 0.1)中; 第二, 教师对视频学习主观体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感知(d = 0.49), 学习兴趣(d = 0.5)和学习满意度(d = 2.21)上, 显示中等及大的效应; 第三, 教师的存在会降低学习者对视频学习材料的注视时间(d = -2.02)。未来研究仍需要从真人教师呈现方式、学习者特征、学习材料特征以及测量方式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4.
为探究幼儿联合行动共同表征能力的发展,实验1通过比较186名3~5岁幼儿在相同任务和不同任务的表现,发现4岁和5岁幼儿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比相同任务差;实验2进一步验证幼儿在不同任务中较差的表现源于对自我和同伴的共同表征。结论:3岁幼儿无法在联合任务中同时表征自我和同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共同表征能力,4岁以上幼儿开始具备稳定的共同表征能力,能够在联合任务中同时表征自己和同伴,由此对自己的行为表现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8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40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探究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2)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间接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友谊质量高、低水平下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但友谊质量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中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6.
本研究基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探讨了不合规任务对新员工工作投入的动态影响机制。通过收集分析71名新员工连续5个工作日的追踪数据发现,不合规任务会诱发新员工的不愉快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投入,工作成长观能够有效缓冲这一负面影响。以上结论拓宽了不合规任务的影响后果,并为如何干预不合规任务给新员工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7.
社会心理学将阴谋论视作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信念,并定义为人们将重大的政治或社会事件归因为有权力的群体或个人暗中预谋以达成其目的的解释倾向。社会认知视角为个体这种阴谋论信念的产生提供了三种解释。错觉模式感知导致人们认知上倾向于在不相关的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敏感性动因觉察影响人们过度感知并假定事件背后的动因、目的和意图等;投射是将自己愿意参与阴谋的意图归因于事件中的他人。  相似文献   
88.
一、狠抓不久前,秦皇岛市海港区耀振里小区,有一名自称“神仙附体”、名为“三太爷”的老妇,在她的“仙阁”内,周围桌子上摆放着不少神像,墙上悬挂着许多自制的写有“神医下界”、“妙手回春”的牌匾,装神弄鬼,标榜“包治百病”,骗取群众钱财,少则数十、数百,多则数千元。在得知上述情况后,秦皇岛市卫生执法监督所医疗卫生监督科王科长与《燕赵都市报·冀东版》  相似文献   
89.
Three-generation households that include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raising children together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in China.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 among depressive symptoms, parenting stress, and caregiver–child relationships in the mother–grandmother dyadic context. Participants were mothers and grandmothers from 136 three-generation households. Results from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ediation Modeling indicated that mothers’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indirectly related to mother–child conflict/closeness through own parenting stress; grandmothers’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indirectly related to grandmother–child conflict through own parenting stress. Mothers’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indirectly related to grandmothers’ conflict with children through grandmothers’ parenting stress, and grandmothers’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indirectly related to mothers’ conflict/closeness with children through mothers’ parenting stress. The relation between mothers’ parenting stress and mother–child closeness was stronger than the relation between grandmothers’ parenting stress and grandmother–child closeness.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lications of using a family system perspective and the dyadic approach in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family functioning in Chinese three-generation households.  相似文献   
90.
Cross-culturally measurement invariant instruments are useful for the assessment of mental symptoms across cultures.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measurement invariance of the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s (DASS-21) (DASS) across Pakistan and Germany. German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through an online survey (N = 1323), while Pakistani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through online survey or paper-and-pencil survey (N = 1841). The DASS-21 showed good reliability, construct and structure validity in both countries. The DASS-21 indicated partial weak (stress subscale) and partial strong measurement invarianc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ubscales) between both countries. Latent mean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between Pakistani and German students indicated that Pakistani university students experience mo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ASS-21 could be used in Pakistan and Germany, but caution should be taken when making direct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