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3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4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测量了37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前和训练前的血压和脉率,并测了25名运动员赛前、赛后和训练后尿内儿茶酚胺的排出量。结果发现男子组赛前舒张压比训练前为高。比赛后尿内去甲肾上腺素排出量男女组均显著高于比赛前,男子组训练后尿内去甲肾上腺素排出量比比赛后略低,而女子组则比比赛后有明显降低。说明男子组去甲肾上腺素的排出增加与情绪的关系较少,而女子组则与情绪关系较密切。赛后肾上腺素排出量男女组均有明显增加,训练后排出量均比比赛后排出量低。女子组在赛前、赛后、训练后肾上腺素排出量均比男子组为低,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比赛中发挥好的肾上腺素排出量倾向较低。  相似文献   
32.
采用感知教师支持、学习投入、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对49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感知教师支持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感知教师支持能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感知教师支持可以通过掌握趋近、表现趋近、表现回避间接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2)学业自我效能感→掌握趋近、学业自我效能感→表现趋近、学业自我效能感→表现回避三者分别在感知教师支持与学习投入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掌握回避的中介效应则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感知教师支持不仅能分别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掌握趋近、表现趋近、表现回避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还能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33.
林仲贤  方至 《心理学报》1980,13(1):11-17
一 实验心理学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建立于前一世纪的中叶,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在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上起了重要作用。但心理学被介绍到中国来还是在清朝末期,最早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立的。解放前的旧中国已有七、八个高等学校设置了心理学系,除了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外,还开设  相似文献   
34.
The threshold of a brief signal temporally centered in a noise masker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as the masker is increased in duration. We discuss two explanations for this “over-shoot” phenomenon which consider the role of peaks of an exponentially weighted sliding integrator. One such explanation takes into account the finding that the steepness of the psychometric func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monotonically as its location moves first right and then left.  相似文献   
35.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肤色色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色差测色计对548名3—17岁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脸颊部肤色色度测定,分别测出X、Y、Z三刺激值及x、y色度坐标。结果表明: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平均肤色色度值为x=0,3828,y=0.3454;反射率为26.02%;主波长为590.2nm;刺激纯度(Pe)为27.4%。女性的反射率略高于男性,反射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的趋势。男性的肤色刺激纯度则略高于女性,饱和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结果和成年人的比较,反射率较之成年人高3%左右,饱和度则低4%左右,主波长则较长约0.9nm。  相似文献   
36.
邵郊  林国彬  陈劭夫 《心理学报》1981,14(3):112-117
文昌鱼的中枢神经系统早在上个世纪就受到神经解剖学家们的注意。这是因为它代表着动物演化上的一个很典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动物身体的背侧开始有了神经管。这个神经管在外形上很象脊椎动物胚胎初期形成的神经管,其内部的神经组织也较简单。此外,正如神经管初成阶段的脊椎动物胚胎一样,文昌鱼还不具备发育的和特异  相似文献   
37.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8.
5—13岁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研究——判别相等面积的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90-99
本实验是《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继续,但将内部被占面积改为圆形。结果表明:儿童判别面积从直觉判断发展到推理判断之间经历一种过渡形态。表现为,在同一判别中直觉和推理活动交错;能将被占面积各部分整合成整体,但对剩余面积部分的判别受直觉因素束缚;理解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但不能用来解决面临的课题等四种形式。完成这种过渡需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也再次证明儿童判别面积这种空间认知发展,在一定年龄范围存在着阶段性特点,同时儿童这种认知能力的显露程度又以课题条件难易为转移。  相似文献   
39.
刘范  赵淑文 《心理学报》1983,16(2):30-35
本文探讨了8—15岁儿童掌握交集概念的发展水平及解答交集应用题的过程,分析了儿童认知过程中各认知成分的交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已具有掌握简单交集概念的心理基础;对交集的认知包括概念、表象、感知操作等成分的交互作用,其中表象、感知操作成分具有重要意义;儿童解交集课题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认知活动,他们主动思考,采取策略,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帮助而上升到概念水平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40.
A cross-cultural experiment tested predictions regarding reward allocation decisions among subje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five independent variables—two between-subject factors (American vs. Chinese; instrumental vs. unspecified vs. social-emotional allocator orientation) and three within-subject factors (high vs. low employee competence, social skill, and mobility). In general, Americans and Chinese distributed rewards quite similarly: In both cultures, allocators distributed greater rewards to employees who were more competent and possessed greater social skill. In both cultures, instrumental allocator orientation induced stronger tendencies to base allocations on competence; social-emotional allocator orientation induced stronger tendencies to base allocations on social skill. In both cultures, subjects engaged in competence-based "rational selective exploitation"—among highly competent employees, those with greater professional mobility received larger portions of the reward pool than did counterparts with constrained mobility. In both cultures, subjects also evidenced an unexpected social-skill-based rational selective exploitation—among employees with good social skill those with greater professional mobility received larger portions of the reward pool than did counterparts with constrained mobility. However, there were a number of interactions with culture that ran contrary to our a priori predictions: We hypothesized that Americans would exhibit greater individualism by focusing on competence in allocating outcomes, and that Chinese would exhibit greater collectivism by focusing on social skill. Although Americans did attend to employee competence more than Chinese, Americans also attended to employee social skill more than Chinese.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n expanded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