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使用两因素被试间设计探索在不同任务难度条件下单一的学习者控制—步调控制对120名大学生多媒体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复杂任务条件下,学习者控制组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程序控制组;学习者对简单任务的主观难度感知显著低于复杂任务。(2)在学习者控制组,在学习复杂材料时,使用了控制选项的学习者其迁移成绩显著高于没有使用的学习者;但对控制的使用与否对简单任务的学习迁移成绩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学习者控制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比较复杂学习内容的记忆,对学习者控制的实际使用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复杂内容的理解和迁移。学习任务难度在学习者控制影响多媒体学习效果中起调节作用。这一结论对多媒体学习设计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2.
龚少英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8,31(2):346-349
采用句法判断和句法修改任务,探讨了4~10岁汉语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 4~10岁儿童句法意识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6岁是一个转折点;(2) 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内在过程是从对个人生活经验和句子意义的依赖发展到对句子本身的句法结构进行有意注意;(3)句法意识的发展受到句法错误类型的影响,表现出发展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63.
郭秀艳  姜珊  龚嵘 《心理科学》2008,31(2):404-408
对近些年国外序列学习的ERP研究进行了总结.序列学习研究选取的ERP成分主要包括N200、P300、CNV、LRP、ERN、MMN等;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意识与序列学习的关系、序列学习的表征问题以及序列学习中一些相似ERP成分的差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4.
人脸身份信息的提取方式一直是人脸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以往的研究通过对名字和职业等语义信息的提取速度差异的比较,对此问题提出了两类观点,即人脸身份信息的加工是系列加工或平行加工.这两种观点一直争论不休,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二者的争论.但是人脸身份信息中包括类别信息和特定信息,二者的加工可能是不同的路径,而以往的研究却混淆了这两种身份信息,使得系列还是平行的争议建立在不同的层面上.本研究通过操纵提取身份信息的不同任务以及线索类型.比较人脸和名字的作业差异,从而探讨两种类型身份信息的加工机制.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脸身份信息提取的机制,丰富人脸身份信息提取的理论研究,同时对模式识别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5.
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是一个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交替运行的过程,而表象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自编的物理问题对天津市某中学109名高二理科学生进行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测验,探讨高中理科学生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中的表象特征。验证了表象与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中的发散思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聚合思维无显著相关。对109名高二理科学生K聚类分析发现: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高创造性和中等程度创造性的学生人数较少,而低创造性的学生人数较多;表象丰富性很高和较高的学生较少,表象丰富性较低的学生较多。  相似文献   
166.
任何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和谐就是通过一定的机制,使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强度与范围都得到有效调节和控制。本文在对中外思想家有关调节社会冲突的学说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健全民主和法制,是调节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的一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7.
Computer‐generated anthropomorphic characters are a growing type of communicator that is deployed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An essential theoretical question is how people identify humanlike but clearly artificial, hence humanoid, entities in comparison to natural human ones. This identity categorization inquiry was approach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nsistency and tested through examining inconsistency effects from mismatching categories. Study 1 (N = 80), incorporating a self‐disclosure task, tested participants’ responses to a talking‐face agent, which varied in four combinations of human versus humanoid faces and voices. In line with the literature on inconsistency, the pairing of a human face with a humanoid voice or a humanoid face with a human voice led to longer processing time in making judgment of the agent and less trust than the pairing of a face and a voice from either the human or the humanoid category. Female users particularly showe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inconsistently paired talking faces. Study 2 (N = 80), using a task that stressed comprehension demand, replicated the inconsistency effects on judging time and females’ negative attitudes but not for comprehension‐related outcomes. Voice clarity overshadowed the consistency concern for comprehension‐related responses. The overall inconsistency effects suggest that people treat humanoid entities in a different category from natural human ones.  相似文献   
168.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是当前我国宗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既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宗教问题的道路的过程,也表现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标志,它是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宗教问题的指南。这其中,我国宗教学界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9.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倒置效应和专家技术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了目前在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基于此,文章建议今后在研究中需要解决视觉差异、生理基础差异及认知模块的解剖和功能的定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0.
Research on the antecedent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of adolescent social trust is scant. Family and school are two major environments in which adolescents become socialized.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 of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s (rejection, emotional warmth and overprotection) on adolescent social trust, explor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adolescent self-esteem and the multilevel moderated role of the Level 2 variable class justice climate. The sample included 612 (12–16 years ol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s-EMBU, 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osenberg’s Faith in People Scale and the perceptions of class justice scale, along with other control variabl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adolescent social trust, regardless of adolescent gender or age. Additional medi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s had both direct effects on adolescent social trust and indirect effects through adolescent self-esteem. Further multilev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d that class justice climate moderated the effect of parental rejection on adolescent self-esteem.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amily and school practice jointly shape adolescents’ social trust. How parents treat their children has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degree to which their children trust other people. In addition, perceived class justice could buffer the harmfulness of negative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