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40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多动症儿童与认知事件相关电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梁福成  韩玉荣  董军 《心理科学》2002,25(2):160-162
本研究通过对29名多动症(MBD)儿童与正常儿童认知事件相关电位各成份的比较,结果发现多动症组与正常儿童组在反映大脑认知功能P300潜伏期有明显的差异,从而说明P300可以作为检测多动症儿童的参考性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2.
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旨在考察两个问题:1.心理咨询是否是改变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途径,如果是,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厌学心理;2.厌学心理的改善能否有效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本实验用问卷调查法从183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有厌学心理的学生24名。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手段对这24名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干预、结果表明:心理咨询能够有效且明显地改善厌学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厌学心理则还需要辅以其他干预手段;随着学生厌学心理的改善,其学习效率也相应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3.
IAT效应在不同目标概念水平上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IAT实验设计,考察大学生对不同概念词的内隐态度之间的差别。结果发现,八组实验材料都产生了显著的IAT效应;不同性别的测验材料的IAT效应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喜好程度的测验材料的IAT效应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两个因素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IAT效应既可在上位概念水平上产生,亦可在下位概念水平上产生。  相似文献   
94.
家庭游戏中的母亲控制策略与儿童顺从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42个3岁儿童及其母亲为被试,考察在家庭自由游戏中母亲的控制策略和儿童的顺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亲子交往中,母亲使用直接命令的频次最多,间接命令次之,否定控制最少。(2)3岁儿童对母亲控制的顺从率为56.1%;在儿童的不顺从行为中,无技巧不顺从占优势,其中消极不顺从的频次最多。(3)母亲的弱控制策略与儿童的顺从行为相关最高;强控制策略与儿童的无技巧不顺从相关最高。(4)在儿童不顺从时,母亲的弱控制策略容易导致儿童的顺从行为,强控制策略则容易导致儿童的情境性顺从行为。  相似文献   
95.
大学生实时距、空时距估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6.
对肾移植输血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肾移植受者输血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探讨。提出肾移植受者输血应该考虑的问题有:如何权衡输血对肾移植受者的有益作用与输血风险,输血医学的发展如何为肾移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应该深入探讨输血有益于肾移植的机制,推进供者特异性输血在我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
通过两个实验考查了非临床抑郁者未来想象的异常是否受到个人目标相关性的调节。实验1采用未来想象任务, 实验2采用可能性评估范式, 两个实验一致发现, 抑郁倾向者想象未来积极事件的异常, 受到了与个人目标相关性的调节:相对于非抑郁倾向者, 抑郁倾向者对未来与个人目标相关的积极事件的预期减弱, 而对未来与个人目标无关的积极事件的预期则没有表现出异常; 同时还发现, 抑郁倾向者表现出了对未来消极预期的普遍增强, 不受与个人目标相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健康危险评价对传播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健康危险因素的认识,促使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The present study sought to extend work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using Lent’s (2004) model. Specifically, the role of goal attainment in the academic and social domains, and the value accorded these domains, in the pathway to life satisfaction was examined using self-report data from 354 Singapore university students. Results demonstrated a role for goal attainment and domain value. For goal attainment, it was found to be able to predict life satisfaction and to play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pathway to life satisfaction – specifically for the link between domain goal progress and domain satisfaction – although the full serial mediation model (from positive affect to life satisfaction) was supported only for the social domain. As for domain value, a moderating role was found in one instance, where the value of benevolence in the social domain moderated the link between social satisfa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Overall, the inclusion of both goal attainment and domain value can thus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00.
The structure of online political discussion has proven important to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owever,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s of the structure receive little attention in scholarship. This study employed a random‐effects relational event model to differentiate and examine the effects of a set of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in web forum discussions. By analyzing more than 175,000 forum replies, the study found that cross‐ideological debate is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even when accounting for the effects from common interests, opinion congruity, purely structural effects, and conversational norms. These findings differ from the selective exposure thesis and previous incidental claims of political disagreement. In addi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ndogenous mechanisms and opinion congruity could influence the tendency of cross‐ideological debate to varying degre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