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9篇
  免费   382篇
  国内免费   73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associated fa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among Chinese first-time stroke patients. A 6-month prospective design was adopted with data collected by face-to-face interviews and physical assessment at two observation time points: T1, within 48 h of admission to the rehabilitation hospitals and T2, 6 months after the first interview in the subject's current place of residence. The prevalence of PSD at T1 and T2 was found to be 69% and 48% respectively. Backward linear regression showed that five variables explained 55% of the variance of PSD at T2. Participants who had a higher level of depression at T2 tended to have a higher level of functional disability, less social companionship and poorer informational support. Those who had been homemaker at pre-morbid state and those who exhibited a higher level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t T1 showed a higher level of depression at T2.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PSD could be a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rising from the disabling consequences and altered family roles caused by a stroke.  相似文献   
992.
哀伤研究:新的视角与理论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哀伤(bereavement)研究长期以来都依循“悲伤过程假设(griefworkhypothesis)”,但20世纪80年代后其强调“与逝者分离”的基本假设受到挑战,界定的模糊也使得实证研究工作难以进行。当代研究者从依恋理论、创伤研究、认知应对研究、情感的社会功能等视角多方面对哀伤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并出现了一些整合性的理论模型,文中对有代表性的“依恋与哀伤双程模型”作了介绍,并对“悲伤过程假设”进行了重新检视  相似文献   
993.
SSCI中自我表露研究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SSCI对1975~2005年有关自我表露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30年来自我表露研究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源期刊、研究者及其特点,特别将我国香港、台湾、大陆研究者的38篇本土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本土研究虽然数量少,但研究热点、对象、方法等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还关注到中国文化对表露的影响。从研究脉络来看,我国本土研究理论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94.
注意捕获的另一扇窗户——无意视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者集中注意于某个物体或事件的时候,他们经常不能觉察到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物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在无意视盲研究中,存在两类实验范式——静态无意视盲和动态无意视盲研究范式。首先,从刺激的感觉显著性、认知显著性、心理工作负荷、定势和期望以及加工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无意视盲的因素;其次,对无意视盲和无意遗忘的争议以及无意视盲是“全或无”还是连续谱的争议也进行了总结;最后,从无意视盲角度出发探讨了内隐注意捕获和外显注意捕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决策与推理的双系统——启发式系统和分析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来,在决策与推理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双系统作用模型:基于直觉的启发式系统和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启发式系统加工速度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系统加工速度慢,占用较多的心理资源,遵从逻辑和规则,而且两个系统有不同进化历史和神经基础。该文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了双系统在决策与推理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相互关系、个体差异,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96.
李俊文 《世界哲学》2007,(4):102-106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以劳动为本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卢卡奇确定了劳动的本质性内涵:作为目的论设定过程、作为社会实践模式以及作为类自由模式的劳动。以历史性对存在类型进行了划分,以劳动为本体建构的关于社会存在的劳动本体论的基本内涵表现为,自然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劳动创造着人及其本质,目的性劳动驱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卢卡奇的劳动本体论学说对重建与发展马克思实践哲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97.
尹华站  李丹 《心理科学》2007,30(2):383-386
攀缘激活指神经元在两个先后出现事件的间隔阶段呈现出的一种缓慢爬升式“期待”激活。这种激活的强度在后一事件出现时达最高峰,以致被视为一种可能时距编码机制而成为目前时间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攀援激活的计时作用神经机制有三种主要观点:膜电流假说、双稳态单元假说、线性整合假说。未来研究将主要集中于探索攀缘激活的神经元突触机制,非固定间隔时距条件下攀缘激活的计时机制及攀缘激活、运动准备和脉冲累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8.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非适应性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7,30(1):65-68,61
Davis的认知-行为模式揭示的非适应性认知是网络成瘾产生的充分条件,本研究通过《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的测验,分析网络成瘾者产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非适应性认知基础,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的认知原因。  相似文献   
999.
姜英杰  李广  邵涵玉 《心理科学》2007,30(3):654-656,665
近20年来,各国心理学家就欺负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欺负行为研究中对欺负行为的评价和测量上存在的局限以及相应的改进策略。目前欺负行为评价中的问题主要有:对欺负定义的理解和界定不一致;对欺负的评价角度不一致;测量工具在适用年龄上缺乏连续性;测量方法存在单一性;测量时间取样不明确等。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操作性定义的界定基础、研究工具的开发方向、测量方法的选取技巧和数据分组的原则等来提高对校园欺负行为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00.
孙蕾  李建伟 《心理科学》2007,30(2):438-440,457
研究竞争情境对不同性别、认知风格学生运算性程序知识学习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1对于不同类型的迁移题,竞争对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迁移有不同的影响。其表现为:对于同型题,场独立倾向学生在竞争情境下的迁移成绩要显著高于非竞争情境,场依存倾向学生在竞争情境下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非竞争情境。对于近迁移和远迁移题,场独立和场依存倾向学生迁移成绩差异不显著;2对于不同类型的迁移题,竞争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迁移具有不同影响。其表现为:对于远迁移题,在非竞争情境下,男生和女生的迁移成绩差异不显著;在竞争情境下,男生和女生的迁移成绩差异显著,男生的成绩要明显优于女生;对于同型题和近迁移题,男生和女生的迁移成绩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