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3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79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357篇
  2006年   342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Previous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found that unsociability is linked to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children. However, fa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ow parents and peers react when confronted with unsociable children.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longitudinal linkages among Chinese preschoolers' unsociability, maladaptive parenting, and peer exclusion. Participants were mothers and teachers of N = 391 (Mage = 4.4 years, SD = 0.91 years; 54.5% boys) preschoolers attending eight kindergartens in Shanghai,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llowed over 8 months. Multi-source assessments were employed. Mothers rated children's unsociability and their maladaptive (physical hostility, verbal hostility, punishment)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teachers rated children's peer exclusion at each time point.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d unsociability contributed to later increases in both maladaptive parenting and peer exclusion. However, maladaptive parenting and peer exclusion could not predict later increases in unsociability.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unsociability among Chinese children.  相似文献   
22.
贾成龙  吴婷  孙莉  秦金亮 《心理学报》2023,55(3):455-468
依恋对象的敏感性回应是儿童安全依恋发展的重要前因。研究采用改编版依恋预期范式考察实时互动情境中依恋对象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对幼儿支持提供预期及预期修正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幼儿,初始预期中安全型幼儿更多预期依恋对象会向依恋者提供支持;幼儿能够基于依恋对象的确定性和概率性回应一致地修正对该对象是否提供支持的预期。同时,低水平回应对幼儿预期修正的影响高于高水平回应。研究表明5岁左右幼儿能够基于实时互动中依恋对象的回应信息修正其对该依恋对象的预期,这对理解幼儿依恋表征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3.
Emergent research identifies cultural tightness-looseness a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understanding cross-national outcome difference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Because perceived tightness-looseness can be measured as an individual-level difference rather than a nation-level difference, and because tightness-looseness may shift during large-scale crises,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such shifts occurred early in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in both China (a relatively tight nation, n = 3642) and the U.S. (a relatively loose nation, n = 3583) across three cohorts. Tightness increased across cohorts in China and reduced across cohorts in the U.S. These changes transmitted corresponding indirect effects whereby compliance and institutional trust (scientific and government) about the pandemic were increased in China across cohorts, but decreased in the U.S. across cohorts. These patterns extend advice that national governments can increase compliance and trust via “tightening” by cautioning against norm-setters signaling the reverse (that norms about compliance are loose) given the outcomes observed in the U.S. samples.  相似文献   
24.
大学生镜像书写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择60名右利大学生(男女各半)为被试,在笔划水平上对十四种不同书写方式下快速书写时所出现的自发性镜像书写进行了研究。所有被试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实验、对照两组,组内男女各半。对实验组加以注意干扰。书写内容是十个阿拉伯数字(0—9)及十三个汉字组成的一句话。本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干扰、感觉的反馈调节,书写内容的特点是影响镜像书写出现的重要因素。作者在分析国内外有关镜像书写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稳态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25.
信号检测论方法引入集值统计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值统计是模糊数学方法的应用,信号检测论之评价法与有无法实验满足集值统计条件,可用集值统计的程度函数表示辨别力或感受性的大小。本文提出两种计算程度函数的数学模型:(1)a=1/K[∑a_(k1·CP_(k1)(Y/SN)+∑a_(k2)·CP_(k2)(Y/N)],(2)f(u)=1/2[∑a_(k1)·P_(k1)(Y/SN)+∑a_(k2)·P_(k2)(Y/N)]。试验结果证实两种模型所计算的程度函数与信号检测论方法所计算的辨别力指数d’有高相关(r_(ad’)=0.842,r_f(u)d’=0.953、n=67),程度函数与d’一样,不仅可以作为辨别力的指标,而且可将判断标准与辨别力分开,不同的是程度函数用β=a_N/a_(SN)或β=f_N(u)/f_(SN)(U)计算的判断标准是一次性综合判断。此点不同于信号检测论可对每一个类别反应的判断标准进行计算。程度函数与d’的计算都利用了对信号与噪音的反应信息。除上述二者的共同之处外,程度函数比d’还具有以下一些优越性:(1)程度函数应用集值统计,无须信号检测论要求对信号与噪音的感觉分布为正态的基本假设,可认为是非参数的方法;(2)可克服信号检测论方法不同判断标准下d’不稳定又难以解释的困难;(3)可适当地减少试验次数;(4)程度函数取值在0-1之间,易于形成量表值方便比较,意义清晰、明确;(5)更符合心理判断的实际状态。  相似文献   
26.
汉语句子的多层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栗 《心理学报》1990,23(2):39-48
本文试图建立一个中文句子分析的计算机模型。在该模型中,句法、语义信息对中文句子的多层次分析是同等重要的。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些语义规则,利用这些规则可将语义关系综合进句法和词典,使该模型能同时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对汉语一些典型句型的应用表明,该模型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7.
理解模糊概念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不同场合下人脑理解模糊概念(量词、修饰词)的动态特点,并且考察了不同赋值区间(论域)、比较级的基数、上下关联(Context)等变量对理解给定的模糊概念的影响,特别考察了上述问题上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8.
人格类型对应激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室应激源部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以EPQ为依据选择高神经质和低神经质2组共24名被试,以有时间压力的心算和复杂辨别反应操作为紧张性刺激,在进行作业的同时记录被试的呼吸频率、呼吸流量、脉率、指端血管容积和皮肤电反应等五项生理指标,并检测尿内儿茶酚胺分泌量。通过对人格类型、作业成绩、作业难度主观评价、紧张性情绪体验,以及对尿内儿茶酚胺分泌量和五项生理指标的综合分析,以研究人格类型对应激反应影响的程度和途径。结果表明,在两组被试作业成绩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在对作业难度主观评价和情绪体验的程度上,高神经质组高于低神经质组。在平静状态下,高神经质组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高于低神经质组;应激状态下,高神经质组的儿茶酚胺反应强度和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低神经质组。高神经质组的五项生理指标均比低神经质组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儿茶酚胺分泌量与脉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另外,通过与自然应激源部分的实验结果比较,发现实验室与现场应激的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9.
卡车驾驶员速度估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小华  彭楚翘 《心理科学》1997,20(6):525-529
用速度知觉测试仪,对251名男性卡车驾驶员在四种实验条件下的速度估计准确性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安全组卡车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准确性优于事故组卡车驾驶员,两者在低速条件下差异不显著,高速条件下差异显著;事故组卡车驾驶员的高估次数高于安全组卡车驾驶员,低速条件下两者不显著.高速条件下差异显著;事故多发组与安全组卡车驾驶员的速度估计准确性在高速及低速长距离条件下差异显著;速度及距离对速度估计准确性有显著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年龄对速度估计准确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0.
6 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1)考察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2)探讨儿童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研究采用结构访谈法,被试为来自北京市普通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6岁、8岁、10岁、12岁和15岁儿童共100名(每个年龄组20名,男女各半)。结果发现:(1)6—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由5个维度组成,即: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亲密交往。(2)对6—15岁儿童,友谊特性中的5个维度的重要性次序为: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亲密交往。(3)从发展上来看,对友谊特性不同维度的认知发展趋势有很大年龄差异。6—8岁儿童只能认识到友谊特性中一些外在的、行为的特征;以后才能逐渐认识到那些内在的、情感性的特征。但是,原来那些外在的特征并没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被取代,而是与内在的、情感性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在认识中逐渐深化。(4)小学六年级儿童在共同活动和游戏上表现出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而在冲突解决上,女生的认知水平高于男生。此外,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互相欣赏方面,男生的认识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