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1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692篇
  379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57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总被引:171,自引:0,他引:171  
王重鸣  陈民科 《心理科学》2002,25(5):513-516
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是人事选拔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在运用基于胜任力的职位分析并总结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管理综合素质评价量表,并运用此量表调查了220名中高层管理者,采用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企业高级管理者胜任力特征的结构。结果表明,管理胜任力特征结构由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等两个维度构成,但在维度要素及其关键度上,职位层次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管理职位的测评选拔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12.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雷雳  陈猛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69-177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依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模型,该文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  相似文献   
213.
李宏利  张雷 《心理学报》2010,42(5):618-624
基于风险行为的性选择理论, 通过内隐启动的方法探讨了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对两性风险行为报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男性接触求偶线索, 与接触奖赏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进行娱乐领域、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而女性接触奖赏线索后, 与求偶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会从事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两性接触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后都较少可能从事经济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这些结果符合性选择理论, 说明与求偶有关的信息线索能够诱导男性进行高风险活动, 因为在进化过程中冒险行为可以作为好基因的标志增加男性获得配偶的机会。这些结果还揭示了, 求偶动机对男性冒险行为的诱发作用远胜于外部动机(如金钱奖赏), 因为求偶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需求。  相似文献   
214.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15.
情绪调节策略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回顾近十年来关于焦虑的情绪调节策略研究,重点介绍了其中有着新理念、新视角的情绪调节策略——接受策略,并将其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对比,发现接受策略对于焦虑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调节策略,而且初步得出其作用效果优于表达抑制策略,但可能不及认知重评策略。最后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趋势、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的潜在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16.
Abstract— This report examines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style regarding the use of rating scales Subjects were high school students 944 from Sendai (Japan), 1,357 from Taipei (Taiwan), 687 from Edmonton and Calgary (Canada), and 2,174 from the Minneapolis metropolitan area and Fairfax County, Virginia Responses to fifty-seven 7-point Likert-type scales were analyzed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students were more likely than the two North American groups to use the midpoint on the scales, the U S subjects were more likely tha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to use the extreme values Within each cultural group, endorsement of individualism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use of extreme values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use of the midpoint These small, albei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styles generally did not alter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of item means.  相似文献   
217.
Low‐SES couples have limited resources to manage the chronic and acute stressors with which they are disproportionately faced. Although these couples are at greater risk for negative individual and relationship outcomes, evaluations of the impact of couple relationship education (CRE) in low‐SES couples have been plagued by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most notably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challenges couples face associated with low‐SES, as well as on recruitment, retention, and CRE in low‐SES,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s. We illustrate some of these challenges in a case study of CRE for low‐SES couples transitioning to parenthood. In this pilot study, 21 couples were recruited from a community health clinic and randomized to either an experimental treatment condition (EXP;= 11) or a treatment‐as‐usual control condition (TAU;= 10). This study sought to mitigate documented challenges with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We leverage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attempted to build and maintain strong relationships with study participants, provided incentives for assessments as well as intervention meetings, and attempted to reduce potential barriers to enrollment and retention. Nonetheless, we had low rates of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We integrate these findings and experiences with our review of previous work in this area. We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C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at hav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218.
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角色目标在情境模型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中的作用。实验一结果表明,阅读中。如果文本叙述中的角色在一个目标指引下展开活动.那么可以促进相应空间设置内的物体的更新。实验二考察了不同性质的角色目标在空问信息加工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相对于已经达成的目标,未达成的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19.
Muslim religious coping may include distress mobilisation effects that explain why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forms of religious coping correlate positively rather than nonsignificantly, as they usually do in the West. In this study, 147 Iranian university students responded to Islamic Positive Religious Coping (IPRC) and Punishing Allah Reappraisal (PAR) Scales along with Religious Orientation, Perceived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measures. IPRC and PAR correlated positively, and procedures accounting for their covariance were essential in disambiguating their implications. IPRC predicted stronger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Personal Religious Orientations, but PAR displayed no relationship with religious motivations. PAR pointed toward broadly negative mental health influences with IPRC displaying limited ties with adjustment. PAR partially mediated some Perceived Stress relationships with poorer mental health. These data offered some support for a Muslim Distress Mobilization Hypothesis, but also uncovered issues that require further clarification.  相似文献   
220.
研究目的在于验证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效能感对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有正向预测作用及其对学生学业效能和学习态度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的假设。通过对109个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和3066名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结果表明:(1)在控制学生性别影响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技术存在显著的班级水平差异;学生学业效能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技术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这一影响强度存在显著的班级水平差异。(2)在控制教师所教年级的影响下,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效能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技术的班级差异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效能感高的班级,学生学习态度越积极;(3)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效能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效能感越高,学生学业效能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影响越弱,反之班主任教师管理效能感低的班级,学生学业效能感对学习态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